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文学史的演变进程中,父子关系既是一个古老的血缘原型,又是衡量社会文明的一杆秤。父子关系原型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人类文明初期,在各个历史阶段经过变形、重塑赋予父子关系原型以全新的意义。在父子相处模式中,以互相对抗为主的父子关系在社会发展中展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在每个族群中形成了具有共享性的人类原型的一部分。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先锋作家,如苏童、余华、陈染、格非、叶兆言等,他们或多或少的在其作品中重新述说古老的父子关系,站在当下的视角上观照父子形象的异化,展示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的特殊状态。本文旨在以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苏童为例,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苏童作品中的丑父与逆子形象,把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放在时代背景下讨论,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绪论部分着重对苏童小说的研究现状和本文运用的批评视角—原型理论做简单的梳理和阐释。批评界对苏童作品的研究非常丰富,其中不乏涉及苏童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人性主题和对其历史小说的原型研究等。苏童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比较类型化,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些资料的梳理有助于整体上为论文提供研究资料,帮助本文正文的整体构思。其次,原型批评在理论界流派众多,说法各异,因此在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用到的批评方法。正文部分第一章从对抗性父子关系原型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对抗性父子关系在历史文明中的演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抗性的父子关系出现并成为父子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本能冲动诱发的相杀模式和人性沦丧后的相虐模式。当代作家笔下的父子关系与历史上的父子关系原型遥遥呼应,又不断变形,父子之间的相互残害不仅仅局限在肉体上,而是扩大到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控制和互相折磨,这为古老的原型增添了多重意义。第二章就苏童作品中父子形态的多样化展开梳理和论述,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点来论述其父子之间的关系。所选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处于无父状态和寻父过程中,他们既寻找血缘上的父亲,又寻找父亲指代的文化理想。这种关系不仅可从神话原型中窥见一斑,从作品本身也可挖掘出其隐含的现实层面上的社会、政治、伦理的意义。其次,从静态方面分析丑父与逆子的形象,他们普遍存在身体缺陷或心理问题,这颠覆了传统父亲的伟岸形象和子辈坚守的“孝”道传统,直接导致了父子关系的恶化。论文第三章主要针对父子相处模式的多元化和心理诱因进行论述,对抗性的父子相处以互相伤害为目的,在行动上往往采取古老的生殖阉割的复仇模式,复仇心理使父子彼此采取极端的行动。其次,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对抗不仅发生在两代之间,还发生在代代之间,父子之间的相似性轮回性也是父子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再次,运用原型批评中的心理原型理论从暴力欲、权力欲探究父子原型异变的深层诱因。论文第四章主要结合前文的论述探究父子关系重塑的现实意义。对抗性父子关系慢慢地发生和解,表达了作者构建和谐家庭的努力。同时,重塑父子关系原型的深层意义旨在在文明缺失的当代社会对精神家园的找寻。结语部分主要结合古今父子关系的状态分析此原型的异化和重塑,在对抗性父子关系之外,苏童对温情的父子关系也有简单的描写,其对丑的刻画用意在于对美的呼唤,因此,人性化的父子关系和合理家庭秩序的回归是苏童小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