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5株石油降解菌(H1、H2、H3、H4、H5),选择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菌作为实验对象,设计并合成特定引物,通过DNA提取-PCR扩增技术检测菌株DNA中与石油污染物中链烷烃、芳香烃、多环芳烃降解有关的功能基因;利用两株实验菌株构建高效混合菌群,以5d石油烃降解率为考察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初始油含量、接种量、盐浓度对菌群生长的影响,确定降解率最高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菌群的培养;以秸秆MG为载体,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花盆实验模拟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通过定期测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胡敏酸含量、石油烃含量,研究秸秆载体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及其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合腐殖质含量、微生物数量与石油烃降解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考察秸秆载体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通过定期测定土壤中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究秸秆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及石油烃降解菌与土著菌的相互作用,研究秸秆载体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菌株H1、H2、H3、H4、H5中,H3和H4的5d石油烃降解率最高,分别为31.48%和37.56%,选择菌株H3和H4作为实验对象,DNA提取-PCR扩增结果表明,两株菌种均含有与石油污染物中链烷烃、芳香烃、多环芳烃降解有关的功能基因,包括烷烃羟化酶基因、烷烃单加氧酶基因、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α-亚基萘双加氧酶铁硫蛋白基因、联苯双加氧酶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选择菌株H3与H4的活化菌液体积比3:2构建高效混合菌群,其5d石油烃降解率为47.50%。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得到菌群生长的最佳条件为:初始油含量10.13g/L、接种量15.08%、盐浓度5.19g/L,5d石油烃降解率理论值为41.56%。秸秆载体在土壤修复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解:添加秸秆固定化微生物的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由11.17g/kg增长到22.97g/kg,胡敏酸含量增加78.54%;添加秸秆载体的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由11.07g/kg增长到17.57g/kg,胡敏酸含量增加49.45%,增加量均高于未加入秸秆载体的土壤;加入固定化微生物的土壤中,石油烃累积降解率与微生物数量均高于其他实验组。与腐殖质含量相比,微生物数量与石油烃降解率相关性更为显著,石油烃降解菌在修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秸秆载体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各修复方式下,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总体上均增加,石油烃降解菌与土著菌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显示出由竞争作用逐渐达到协同作用的趋势。秸秆载体的加入改善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特性,强化了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