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琵琶曲《夕阳箫鼓》是我国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旋律优美动听,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流传。本文对两首取材自同一琵琶曲《夕阳箫鼓》旋律的钢琴改编曲进行分析与比较,一首是陆华柏先生的《浔阳古调》,另一首是黎英海先生的《夕阳箫鼓》。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原琵琶曲和两首钢琴改编曲的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从两首改编曲的曲式分析、和声运用特点和对传统乐器的模仿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曲《夕阳箫鼓》是我国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旋律优美动听,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流传。本文对两首取材自同一琵琶曲《夕阳箫鼓》旋律的钢琴改编曲进行分析与比较,一首是陆华柏先生的《浔阳古调》,另一首是黎英海先生的《夕阳箫鼓》。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原琵琶曲和两首钢琴改编曲的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从两首改编曲的曲式分析、和声运用特点和对传统乐器的模仿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第三部分结合自身的演奏感受,对两首改编曲的演奏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首作品。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黄自弟子陈田鹤的艺术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业界人士的重视,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音乐学界深刻指出,陈田鹤的艺术歌曲堪称弥足珍贵的艺术精品,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选取抗战时期陈田鹤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江城子》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分析:首先,简要介绍《江城子》创作的时代背景,充分了解抗战时期作品的创作过程;其次,深刻剖析作品歌词含义、韵脚特点和中西结合
<正>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青春文学社成立于2000年10月,现有社员近百名。近二十年来,青春文学社已出版社报《青春》50期,社刊《青春》16期。文学社成员在《中学时代》等百余家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习作1000篇(首)以上。社员积极参加多种全国作文大赛,多次荣获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级一等奖。社刊《青春》在"全国中小学优秀
通过隐伏旋律的剖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声部层次,解决演奏者在演奏隐伏旋律中所遇到的双音、和弦、多声部旋律、不规则节奏的技术难点。本文以张帅钢琴作品《三首前奏曲》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实践,对于隐伏旋律及演奏诠释进行研究。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三首前奏曲》进行作品概述,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三首作品的介绍;第二章对《三首前奏曲》逐一进行隐伏旋律剖析;第三章对隐伏旋律中的演奏技法进行诠释,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歌曲《知己红颜》极具文化底蕴,歌词引经据典,把民族音乐和西方作曲技巧完美结合,充分体现赵季平先生创作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现代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品质追求。通过作品概述,了解其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风格;对其作品的歌词、旋律、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元素隐蔽的融入到创作之中;在演唱探究中,通过个人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声、情、字、味、表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地方曲艺。是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地,是典型的一种以民间故事和传统曲目为题材的说唱音乐,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四川扬琴在2008年被正式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在对四川扬琴文献的梳理中发现,针对四川扬琴在课堂传承的研究成果极少。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在四川扬琴流传区域的学校教育中,对四川扬琴的传承尚未引
汉语的语调意为说话时的腔调,语气意为说话时的口气,二者对声乐作品的演唱润色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好语调、语气,能够增强演唱的表现力,更好地展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更好地抒发作品的情感。本文以歌曲《秋天的枫叶》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语调、语气为视角进行分析与研究,借鉴语音学相关知识,揭示了汉语语调、语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作品分析其作用所在。进一步结合自身演唱《秋天的枫叶》时的实践经
本文以湘版教材中“键盘上的舞蹈”为例,试图对音乐欣赏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进行整理与阐述,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进行实际教学应用,希望能为相关欣赏教学课提供借鉴与参考。中学音乐欣赏课主要在于使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听觉的审美享受、精神愉悦和理性认识的满足活动,本身就包含了感性的感悟音乐与理性思维的两个方面。本文则从此论点出发,首先,论述一般
近年来,古筝学习成为了一股热潮,推动了古筝教育的发展,小学也开设了以课外活动为主的古筝课程。但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兴趣低下,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学生难以坚持学习等,不利于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以及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如何改善目前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古筝教育从业者急需解决的难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教育界广泛采用,是目前极富盛名、被公认十分优秀的教学法之一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四川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部分,它资源丰富,极具特色,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好久没到这方来》作为四川创作民歌中的一首,在川渝地区家喻户晓,它旋律优美,节奏快慢交替,具有自身浓郁的艺术魅力。同时,它展示了“土地改革”后,人民努力建设家乡,家乡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的情景,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热爱祖国,建设家园的热情,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本文分为绪论、三个章
雷斯庇基作为20世纪初期意大利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的音乐作品不胜枚举,在交响乐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上也是颇有自己的风格,且耐人回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于1905年创作的艺术歌曲《Notte》,它作为雷斯庇基一生中比较著名的声乐作品之一,非常具有研究和推广的价值。本文以艺术歌曲《Notte》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自身艺术实践,通过第一章对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