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不同突变组合创建与初步品质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该文采用超临界CO流体萃取技术,运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从喷雾干燥得到的蛋黄粉中分离蛋黄磷脂的革取工艺,并探讨了超临界CO流体萃取过程中的传质机理及相关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在超临界CO流体分离蛋黄油过程中,蛋黄油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被完全除去.(2)在蛋黄磷脂的萃取阶段,当夹带剂乙醇与超临界CO流 体的流量比为10﹪时,蛋黄磷脂的荤取率为84. 44﹪:而若用95﹪食用乙醇直
学位
玉米黄色素是一种利用价值较高的天然营养色素.中国对玉米黄色素的研究开发较少,而且一般用有机溶剂法提取,获得的色素产品质量差.该课题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超临界CO萃取技术从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品—玉米蛋白粉中萃取玉米黄色素,研究超临界CO萃取和分离过程的试验参数,并对玉米黄色素分析鉴定、性质和应用进行研究.
学位
绿色优质高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施用穗粒肥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但有关穗粒肥用量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选用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46、金香玉1号,普通食味水稻品种淮稻5号和连粳7号为材料,分别设置了 0、54、108、162、216 kg N hm-2五种穗肥用量和0、27、54、81 kg Nhm-2四种粒
学位
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水稻种植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在近年来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优质丰产是当前水稻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水稻高效优质丰产协同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水稻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引发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对水稻品种应用及改良提出的新要求。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对品种的突出要求之一是在缩短水稻生育期的同时,具有较为优越的物质生产能力,通过高效的物质生产来获得更高的产量。然而目前对水稻高效性
学位
目前江淮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生产已进入了“双迟”模式,导致水稻季内与季节间的温光资源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并提出调控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穴栽苗数为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 L.)光温敏核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的子代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然而,近年来高温气候频发,且高温往往发生在水稻抽穗开花期,严重影响产量。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温度极为敏感,在开花期受到高温胁迫,表现出严重的开颖障碍,导致制种产量严重下降,但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茉莉酸类(JAs)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激素,在应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够促进水稻颖花开颖。JAs是否以
学位
2019-2020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设计氮素和缩节胺不同用量,探讨氮素和缩节胺互作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利用率、株型、生理碳氮生理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高密度种植下,施氮量112.5kg/hm2配合缩节胺180g/hm2时有利于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子棉产量达4635.7-5329.2 kg/hm2;皮棉产量达1684.7-2098.6 kg/hm2。产量构成因素进一步表明产
学位
在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氮肥投入,不仅降低了氮肥利用率、增加了成本,还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因此减氮已成为现代水稻种植的必然选择。降低氮肥使用量并保持较高的产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选择氮吸收利用率高的品种,确定合理适用的栽培管理措施。直立穗型基因不仅能保证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抽穗后冠层光合效率,同时影响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而且还有改善群体生态环境,提高抗倒伏能力等优点。氮肥水平和
学位
乙醛酸循环是植物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分解为乙酰辅酶A之后,经一系列酶的作用在乙醛酸循环体内生成琥珀酸、乙醛酸和苹果酸的过程。乙醛酸循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双子叶的油料作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中储存的脂类经乙醛酸循环转化为糖并释放能量,供给生长点所需的能量和碳源,促进发芽、生长。此外,乙醛酸循环在拟南芥对真菌的抗性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尽管乙醛酸循环在油料作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机理及胁迫响
学位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之一,既可用作粮食又可用作工业原料和饲料。我国玉米种植范围十分广泛,也是世界玉米的主要产地,但每年仍需要进口大量玉米以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玉米育种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玉米产量。玉米株型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通过对玉米株型的改良以调节玉米源库代谢反应和种植密度,最终实现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已经成为玉米育种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使用348份玉米自交系、68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