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蓝光照射损伤模型,观察各实验组光照后视网膜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的改变。探讨白内障术后蓝光照射对视网膜的氧化性损伤作用,评价生理性黄色晶状体对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和卓越性,为临床应用蓝光滤过型人工晶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5只健康无眼病的清洁级新西兰兔依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Ⅰ组)、单纯蓝光照射组(Ⅱ组)、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组(Ⅲ组)、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植入组(Ⅳ组)。Ⅲ组与Ⅳ组兔行双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Ⅳ组术眼均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个月Ⅱ、Ⅲ、Ⅳ组兔行蓝光(1000±500Lux)照射2h,并分别在光照前、光照后24h、48h、5d四个不同时相采集标本,每一时相5只兔。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测定视网膜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采用SPSS12.0 for window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光镜检查:Ⅱ组光感受器细胞轻度细胞水肿,少许空泡变,无碎裂,内外核层细胞排列规则;Ⅲ、Ⅳ组细胞明显水肿、碎裂,外核层胞核排列紊乱,数量减少,核层明显变薄。各实验组随光照后时间延长组织病理学改变逐渐加重。(2)透射电镜检查:Ⅱ组光感受器外节膜盘轻度肿胀,疏松模糊;内节部分线粒体肿胀、断裂。Ⅲ、Ⅳ组感光细胞核固缩、边集、碎裂;外节膜盘空泡化、叠状结构解离,紊乱呈髓样;内节线粒体肿胀明显,甚至溶解消失。(3)光照前,各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F=2.84 ,P>0.05),光照后,各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随时间延长持续性减少(P<0.01)直至5d达到高峰,各相同时间点Ⅲ组、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均高于Ⅲ、Ⅳ组(P<0.01)。(4)各组SOD活性光照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8,P>0.05),光照后显著降低(P<0.01),并于光照后48h达到最低值,各相同时间点SOD活性Ⅲ、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SOD活性均高于Ⅲ、Ⅳ组(P<0.01)。(5)各组MDA含量光照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7 ,P>0.05),光照后显著升高(P<0.01),并于光照后48h达到最高值,各相同时间点MDA含量Ⅲ、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DA含量均低于Ⅲ、Ⅳ组(P<0.01)。(6)各组GSH-PX活性光照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6,P>0.05),光照后显著降低(P<0.01),并于光照后48h达到最低值,各相同时间点Ⅲ、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GSH-PX活性均高于Ⅲ、Ⅳ组(P<0.01)。结论:低强度短时间的蓝光照射就可诱导兔视网膜组织氧化性损伤,生理性黄色晶状体对蓝光诱导性视网膜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紫外线滤过型人工晶体对蓝光诱导性视网膜损伤无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