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哲学中,空间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对象。在遥远的古希腊,人们对空间的思考总是与处所、容器、位置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本体论空间观;而近代空间观则与人的感知、认识相关联,是一种与认识论相关的空间观;现代空间已经与古代、近代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一种空洞的、呆滞的概念,而是一种与身体相关、具有了灵活性的现象学、存在论等意义上的空间观。这种空间观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分析模式,走上了辩证之路。20世纪70年代空间转向之后,传统上居于主流地位的时间也让位于空间,空间开始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与人的实践生活相联系,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观就是以文化批判为视角来阐释空间的。在他那里,空间不再被看作一种客观对象,而更多的是被阐释为一种文化空间,空间被理论化为当代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詹姆逊非常巧妙的把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了起来,将后现代主义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并且是一种“空间化”的文化。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最终最一般的特征,那就是仿佛把一切都空间化了,文化产品、存在的经验以及思维的方式都被空间化了。詹姆逊指出“空间化”所指的“空间”不是那种旧的空间形式,而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它是排除了深层观念的文字纯表面之间的捉摸不定的关系。“空间化”造成了普遍的深度和距离的丧失,尤其是文化中“批判距离”的丧失。“批判距离”直接导致了一种我们无法认识的“超空间”形成。在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这种跨国资本主义的世界系统,更是我们的脑系统、想象系统都无法掌握和认知的。因此,在面对这种“超空间”造成的困境,詹姆逊提出了“认知图绘”的美学概念,以试图唤醒传统的乌托邦想象精神。本文从四个维度描述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第一章、对从古代到后现代空间演变历程进行描述,展示出后现代空间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历史渊源的描述,显现出一条清晰的空间演进的路线,为我们提供一个从纵向上理解詹姆逊空间理论的背景。第二章,对詹姆逊的空间理论的构建进行的具体分析。首先,对詹姆逊后现代空间理论构架的基石一生产方式进行阐释;其次,由于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是从后现代文化层面上描述的,因此我对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典型空间特征进行具体阐释:深度的消解、距离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消失和主体的消亡四个方面,从横向上对后现代空间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描述和研究;再次,对“超空间”概念进行说明,并对詹姆逊针对超空间的认知困境提出的认知图绘进行阐释;最后,对詹姆逊的空间理论的构建进行总结概括,尝试对詹姆逊后现代空间理论的基本要素:空间化和超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尝试着对詹姆逊空间理论的内部演进路径进行说明,旨在系统全面地把握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为对其空间理论的哲学意义和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阐释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前提条件。第三章,对詹姆逊超空间理论的直接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亨利·列斐伏尔、让·鲍德里亚、厄尔奈斯特·曼德尔对詹姆逊的启发,可以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去更深刻的理解詹姆逊的空间理论。第四章,对詹姆逊后现代空间理论存在的矛盾和紧张关系进行反思,并简单论述了詹姆逊的空间理论开辟了一种新的空间观: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