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中国政府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中国OFDI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破千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伴随着中国OFDI发展浪潮而来的却是各跨国企业不甚理想的投资绩效。归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企业在进行OFDI区位选择时过于看重市场、资源等传统因素,忽略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本文重点考察知识产权保护)。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战略制高点,这不仅关系到技术、知识的创新和传播,而且对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进入方式、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都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并利用2007—2013年中国105个东道国的有关数据,进行面板门限回归,重点考察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与我国对外投资动机的关系。通过浏览和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文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东道国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描述性说明;然后从理论分析的层面论述了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OFDI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为接下来的模型设定和结果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进行了实证检验,即分别采用东道国的人均GDP和中国对东道国的OFDI存量作为门限变量来进行跨国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来衡量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流向和动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中国OFDI还是倾向于知识产权保护良好的国家,便于企业所有权优势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降低被模仿、泄露的风险,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其丰富的能源资源禀赋能充分弥补该不足,对中国OFDI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过于严苛的国家,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大、技术外溢少,进而会减少对该类国家的投资。在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本文于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视角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能帮助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OFDI区位选择,更好地活跃于世界市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