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激励下,社会办医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办医机构数及诊疗人次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社会办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规模小、总体服务量小、竞争力弱、人才资源匮乏、行业声誉及行业发展环境不良等一些突出问题。在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医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穷困地区的社会办医效果不佳,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职能部门和医院等社会办医参与主体的低协同性阻碍了基层社会办医的良性发展,也阻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步伐。根据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社会办医需要各主体协同治理的时代需求越来越紧迫。本研究以协同治理作为理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结合在湖北省M市的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县域社会办医协同治理的效果并深入剖析其成因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湖北省M市的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有:一是县域政府的参与度较低,尤其在医疗纠纷的处理效率及对社会办医机构宣传推广的可信度急需提高,要不断提升社会办医机构在公众心中的认同度和信任感;二是县域社会办医机构自身要不断发展,增强自身实力从规范化培训做起,加强培训力度,完善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县域社会办医机构软实力;三是县域急需加强对第三方机制的引入与重视程度,发挥第三方机制的积极作用,着重加强引入第三方评估、考察、监督等机制,提高信息公开度与透明度;四是县域公众文化素养需整体提升,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公众的医疗卫生政策宣传,减少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引起纠纷或事故的发生频率,培养公众志愿精神,提高全民医疗素养。并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发挥协同治理主体的主导作用、加速夯实协同治理客体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协同治理机制的规范完善、努力提高协同治理对象的满意程度,要不断优化县域社会办医的协同治理效果,期望构建“以公众为中心”的县域社会办医协同治理体系。本研究基于大量已有研究成果与专家意见,并从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科学的指标筛选与结构优化,符合指标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构建原则,但该指标体系在构建和分析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是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当地特色、工作侧重点不同等来灵活运用,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二是指标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本研究中涉及的专家数量仍有待增加,使指标体系更趋科学合理。对县域社会办医的协同治理效果的评估任重而道远,对其协同治理效果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需要长期持续地修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