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监测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评估不同程度肝硬化的凝血功能,探讨TEG在判断不同程度肝硬化凝血功能紊乱中的作用,及时指导临床医师对凝血异常进行干预。方法1.收集2016.11-2018.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根据影像学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且排除肿瘤及影响凝血的疾病、药物使用等;收集无影响凝血的基础疾病及药物使用、无肝功能异常、无肿瘤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资料及消化系统相关的临床表现。2.所有研究者均予入院时急查TEG、常规凝血指标、肾功、血常规。入院后晨起空腹时检测肝功。病情稳定后行腹部超声、上腹增强CT+门静脉造影、胃镜等检查,检测肝硬化病变情况、静脉曲张程度。根据临床表现、胃镜结果、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出血与无出血组、血栓与无血栓组、出血合并血栓与出血未合并血栓组进行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为Child A、B、C三组进行比较。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Child-Pugh评分、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分组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Child-Pugh评分、临床表现分组中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x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最终入选122例研究者,其中女性37例占百分比30.33%,男性85例占百分比69.67%,年龄范围26岁~87岁,平均年龄54.00岁。另选择无肿瘤、无影响凝血的基础疾病及药物使用、无肝功能异常者对照组28例,其中男16例占百分比57.14%,女12例占百分比42.86%,年龄范围28岁~62岁,平均年龄42.82岁。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中,Child分级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TBIL随着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加深明显升高,而ALB、PLT随着Child A、B、C分级逐渐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PT、APTT、INR值在对照组及Child A、B、C分级中逐渐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值在Child A、B、C分级与对照组相比中升高,而Fib在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在肝硬化代偿期及正常对照组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检测,K、MA、Angle、CI在Child A、B、C及对照组两两组间比较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R值升高、Angle角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肝硬化Child-Pugh A、B、C三级出血与无出血中,PT、APTT值在出血患者中较无出血患者升高,Fib、PLT水平下降,提示患者处于低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MA、Angle、CI在Child A、B、C三级出血患者中均明显低于无出血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肝硬化Child-Pugh A、B、C三组血栓与无血栓中,D-D在Child A、B、C三组血栓组中明显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R值在Child C级血栓组中低于无血栓组,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与出血未合并血栓组比较,D-D值在Child C级肝硬化患者出血合并血栓组中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Angle角在Child C级出血未合并血栓患者中明显低于合并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早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状态,TEG较常规凝血指标敏感。2.TEG可反映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状态,本研究中,TEG提示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越严重,其凝血时间延长(R值升高)、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功能逐渐减低(Angle角及MA值缩短、K值升高),间接反映了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3.TEG在不同程度肝硬化出血患者中,提示患者处于低凝状态(Angle角及MA值缩短、CI明显下降),可预测肝硬化患者的出血风险,提示临床决策,尤其是成分性输血的应用。4.TEG虽然在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血栓及肝硬化出血合并血栓中,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功能亢进(R值缩短、Angle角升高),但对于血栓形成风险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