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第三方支付的欺诈成因及反欺诈对策案例研究——以PayPal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86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网络与手机的普及,第三方支付的使用范围早已经超出了过去的网购范畴,开始覆盖生活的各方各面。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信用卡还款、O2O线下消费、转账、缴费、饭馆、便利店、超市消费、理财、出行、社交等等场景,第三方支付的身影随时都会出现。第三方支付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为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更多中间业务的收入,同时也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愈加频繁发生的支付交易的欺诈行为。盗号木马,假冒的付款页面,虚假二维码,条形码等层出不穷,盗取着用户的支付信息。如何保证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也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方支付的概念,简单梳理了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监管方式以及国内外主要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介绍与对比。其次,对国外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ayPal及其交易流程介绍,为下一步用案例总结风险奠定背景基础。接下来,根据以PayPal作为研究对象,从盗号、盗卡、套现等传统欺诈模式,到新兴的欺诈包括同谋、洗钱、信用等欺诈行为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反欺诈策略。不同于支付宝,卖家只有在买家确认收货后才能收到款项,PayPal即时到账的特点,令卖家能够实时收到买家发送的款项。即时到账导致支付公司必须在几秒钟判断交易的安全性,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反欺诈水平也是极高的考验。PayPal在支付行业拥有知名的低风险损失率,这是由其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丰富的防欺诈经验来实现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要建立完善的7×24小时的风控监控模型,即时的用户反馈系统,经验丰富的风控调查团队,灵活的买家卖家保护政策及卖家保证金政策来保护使用者权益及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的权益。通过对PayPal公司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提出构建反欺诈策略的一些建议,以打造更加即时,更加有效率的第三方支付企业。
其他文献
许多研究表明FDI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推动作用。江苏省和广东省是全国范围内引进外资最成功的两个代表性省份,故本文以江苏、广东两省作为研究对象,从比较角度出发来研究外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