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耳谈类增》是明代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今湖北黄冈)作家王同轨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小说集自成书后几经刊刻,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流传甚广。本文拟在文学地理视域下对《耳谈类增》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从编写体例上看,作者王同轨在进行本书编纂时特设“脞志地理居室篇”,说明作者有比较明确的地理意识,将地理的内容写进书中。其二,从具体内容上看,书中收录了大量作者生平地理轨迹沿线地域的故事,其中包含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谈类增》是明代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今湖北黄冈)作家王同轨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小说集自成书后几经刊刻,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流传甚广。本文拟在文学地理视域下对《耳谈类增》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从编写体例上看,作者王同轨在进行本书编纂时特设“脞志地理居室篇”,说明作者有比较明确的地理意识,将地理的内容写进书中。其二,从具体内容上看,书中收录了大量作者生平地理轨迹沿线地域的故事,其中包含各地的山川风貌、民俗民情,显示出小说集与地理的密切关系。论文绪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介绍研究思路和目前学界对王同轨及其文言小说集《耳谈类增》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以地理视角为切入点对王同轨生平地理轨迹和交游对象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梳理,进而阐释《耳谈类增》的成书过程,以此构建地理环境和《耳谈类增》创作之间的联系。王同轨生活的地理环境和《耳谈类增》之间构成“地理——作者——作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为王同轨创作《耳谈类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耳谈类增》中的地域书写也是作者地理意识的展现。这种双向互动交融的关系成为本论文能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第二章主要在文学地理视域下对《耳谈类增》呈现的地域特色进行说明。湖广、两京、江浙这三大地理空间既是王同轨现实生活的地理空间,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耳谈类增》中,王同轨对三大地域的书写不仅展现了三地不同的地域特色,也寄托了他对不同地理空间的情感内涵。通过研究发现,王同轨对各地的描写不同于现实的地理景观,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笔者对《耳谈类增》中呈现的三大地域特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地域特色之间的差异及其情感动因。第三章选取《耳谈类增》与《狯园》两部创作背景相似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本章从两个层面进行对比:第一个层面对比两个创作背景相同的小说集所呈现的地域特色异同。第二个层面对比两位作家笔下不同的湖北风貌。笔者选取两部作品中涉及湖北的地域故事,进一步探究本土作家和客籍作家对湖北地域风貌的书写。王同轨作为湖北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湖北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他笔下的湖北是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在书中,他用包含深情的笔调在作品中展现他主观地理意识中的湖北。钱希言则不然,他对湖北的描写浅尝辄止,笔调冷静而客观。第四章是对王同轨《耳谈类增》的价值和影响进行说明。本章分析了《耳谈类增》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其他文献
周作人(1885-1967),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作人的散文在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散文观的形成具有较为复杂的因素。其中,博物学思想对周作人独特的散文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历程展现了其对博物学的学习、运用到内化的过程。无论是中国传统博物学还是西方近现代博物学,都深深地影响了周作人的散文创
常用词及其演变研究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通过研究常用词及其演变发展,既能够发现某种类型的常用词在某一时期的使用状况,还可以发现它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状况。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上古汉语中的“喜悦”义词语。在语义场理论指导下,本文梳理了上古汉语时期的“喜悦”义词语,从共时角度描写上古汉语时期“喜悦”义词语的使用面貌,从历时角度考察上古汉语时期“喜悦”义词语的发展演变状况,并对演变的主要特征和成因加以
水资源能够保障人类基本的生命活动,也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然而,水资源的消耗和高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水资源的利用和废水污染物的合理排放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明确规定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指标约束,为了达到这一指标,需要对各省份化学需氧量的排放进行合理控制。传统污染物排放效率评价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但是单阶段固定和产出模型,无
主谓谓语句是汉语独具特色的一种句子类型。它是主谓结构作谓语,从而形成多重主谓结构的句子,是汉语里最常见的重要句式之一。《儿女英雄传》是晚清时期的旗人文康所著的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19世纪晚期的北京口语特点。这一时期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主谓谓语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已基本定型。因此该著作是研究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文献,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前辈学者对此己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工
“(要)不(X)就A,(要)X就B”作为汉语口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其结构具有一定的凝固性。本文以该构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从认知角度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及其认知机制。该构式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将否定项和肯定项进行整合后产生新的意义,帮助构式义的产生。同时该对举构式又能够对其结构和语义产生压制作用,使得构式义在语用表达时更加精确。又因为该构式在形式上是对举格式,不仅符合汉语语法的要
宋代是传奇小说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宋代传奇小说中,“游历异境故事”占比较大,成为宋代传奇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本文以宋代传奇中的游历异境故事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传奇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并说明本文所研究“宋代传奇”的文本来源;其次,分析了宋代传奇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宋代传奇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维度狭窄;最后
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是我国篇幅最大的笔记小说集。它的出现,标志着笔记小说在宋代取得了新的发展。此外,由洪迈客观记述、苦心编撰而成的《夷坚志》具有“可资考镜”的重要价值,其中的诸多故事可以作为探究宋代社会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以《夷坚志》中的鬼故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鬼魂形象、故事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文学影响,以加深对宋代社会与文学的认识。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
《续文献通考》是明代学者王圻的代表性著作,是继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后,近代以前唯一一部私人撰写的典制体巨著。其中的《节义考》为王圻首创,记载了关乎社会道德风尚与世人思想情感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等节义之人的事迹。中国古代所延续的记录节义之行的史学传统,宋明以来“忠孝节义”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广泛流行,以及明代官方旌表制度的严格化、士人集团记载节义之行的热情等因素,导致明代编纂节义类人物传记成为风
经由汉末曹魏两晋的发展,诗歌取代辞赋成为文坛的主流,迎来了其又一次创作高潮。引诗之祖的《诗经》入诗是两晋创作的常态。本文以两晋诗歌引《诗经》为研究内容,在详细梳理引用《诗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两晋诗歌引《诗经》的文化背景及引用特色,进而探究引《诗经》对两晋诗歌书写的影响及《诗经》学意义。本文第一章以“两晋时期引《诗经》风气的生成与迁变”为题,旨在厘清两晋诗歌引《诗经》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西晋
夏敬观(1875-1953),字剑丞,号吷庵,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在经史、诗词、书画等领域建树颇丰,成就斐然,是一位集大成的学者。然而对于夏敬观的研究,学界大多集中在其词学思想方面,而对其他创作关注甚少。面对夏敬观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在《吷庵词》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考察其生平与词学经历,考证《吷庵词》版本,分析《吷庵词》内容,概括夏氏词学思想在创作中的渗透,并结合前人品评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