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痰湿证与非痰湿证之间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差异,探讨血清胆汁酸与痰湿的关系,为研究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汁酸与糖脂代谢指标(FPG、HbAlc、TC、TG、LDL-C、HDL-C)及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278例,并依据中医学辨证分型分为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分别为110例和168例),其中男159例,女119例,年龄22-88岁,病程0-30年。记录并分析血清胆汁酸与病程、性别、年龄、腰围、BMI、血压(SBP、DBP)、糖脂代谢指标(FPG、HbAlc、TC、TG、LDL-C、HDL-C)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按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胆汁酸在痰湿证与非痰湿证组间的水平差异,同时用Spearman统计学方法分析胆汁酸水平与BMI、糖脂代谢指标等的相关情况。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中痰湿证占39.57%,非痰湿证占60.43%,提示超过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痰湿的征象。2.痰湿证组的胆汁酸水平为5.05±5.13umol/L,非痰湿证组为3.60±3.50umol/L,痰湿组显著高于非痰湿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提示胆汁酸在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中分布有差异。3.痰湿证组较非痰湿证组BMI升高((P=0.000<0.01),腰围增加(P=0.000<0.01),TG升高(P=0.01),FINS升高(P=0.001<0.01),FC-P升高(P=0.000<0.01),HDL-C下降(P=0.015<0.05),HbAlc下降(P=0.009<0.01);两组间年龄、性别、DBP、SBP、TC、LDL-C、HOMA-IR等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各证型之间可以排除性别、血压等混杂因素对统计结果造成的影响。4.Spearman相关分析:胆汁酸与年龄、腰围、BMI及LDL-C、FC-P呈正相关(r=0.618, P=0.05≤0.05;r=0.225,P=0.000<0.01;r=0.207,P=0.001<0.01; r=0.836,P=0.000<0.01; r=0.237,P=0.000<0.01),与HbAlc呈负相关(r=-0.166,P=0.006<0.01),与病程、SBP、 DBP、TC、TG、HDL-C、FPG、FINS、HOMA-IR无相关性(P>0.05)。运用偏相关分析后胆汁酸与上述各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痰湿证患者的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非痰湿证患者,提示胆汁酸可以作为痰湿证的客观化指标,对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具有指导意义。2.痰湿证患者表现出较高的BMI、腰围、TG、FINS、FC-P及较低的HDL-C、HbAlc水平,提示痰湿在糖脂代谢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痰湿内阻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化痰去湿法是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法则之一。3.2型糖尿病患者胆汁酸与BMI、糖脂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胆汁酸参与糖代谢、脂代谢及能量代谢,胆汁酸信号通路的应用可能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