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最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在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场所特性,近年来,大兴安岭旅游产业逐渐被开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但由于该地区开发建设较晚,经济水平不高,旅游配套产业的建设并不完善。在对大兴安岭景区游客中心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地区游客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建筑场所精神的缺失,游客中心建筑盲目的追求现代个性,建筑风格杂乱,表现出了对场所环境的漠视和对大众生活的偏离,与景区背景不协调,成为环境中生硬而突兀的存在。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出与场所环境完美融合的游客中心建筑,本篇论文以丹麦著名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所提出的场所理论为理论依托,强调建筑设计的过程从建筑所处具体的场所环境出发的设计手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论文1、2章),解释概念,提出问题。在这一部分提出了本篇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等基本内容。同时作者在深入的分析了建筑现象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场所理论的相关论述,同时也对建筑的地域性和游客中心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论文3、4章),实地调研,分析问题。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传统建筑文脉等内容,并在深入的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现有游客中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场所理论归纳适用于该地区游客中心的设计原则。以指导后续的建筑设计。第三部分(论文第5章),设计与体验,解决问题。在北极村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表皮处理,室内空间布置等的把控,通过建筑语言,呼应场所特质。同时作者以观者的角度着重从融合自然特性的建筑体验,融合文化特性的建筑体验,融合传统建筑文脉的建筑体验三方面着手,分析北极村游客中心建筑带给观者的强烈的场所感受和归属感。通过本文的阐述和设计,希望能给景区建筑场所精神的塑造提供一点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