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祖国医学认为是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脑卒中急性期多见痰瘀阻络,痰瘀阻络易致痹阻脉络从而引起的三焦气机失调及肢体不遂者疾病。是属脑血管科的常见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发病后约有60~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的治疗法则之一,主治邪热与痰湿留连三焦,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其代表方为“温胆汤”,以宣开上焦、畅通中焦、渗泄下焦,分消痰湿病邪,调整气机的宣展。康复训练是遵循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提高肌张力,增强稳定性,加强抑制降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抑制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异常运动模式。Bobath技术为现在较多人所使用的康复技术之一,对于控制了患肢的痉挛的出现,减少因痉挛而加重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使偏瘫肢体可以从新获得肢体的运动感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起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将中医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中康复技术相结合,用治于脑卒中偏瘫,从临床观察角度,客观的评价分消走泄法与Bobath技术结合改善脑卒中偏瘫临床疗效,以期更好的更好的推广应用于临床上。方法: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温胆汤加减与Bobath康复技术和入院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住院常规药物治疗。临床指标: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改良的Bathel计分法。研究对象:两组患者60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内科住院病人。治疗方法:1.治疗组(1)中药:以温胆汤为主基本方,其方药组成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茯苓。兼证配伍:头晕目眩痰重者加天麻,钩藤;血瘀久日者:莪术,水蛭;上肢偏瘫重者桂枝,桑枝;下肢偏瘫重者牛膝,续断;手足痛者加细辛、玄胡。服用方法:中药每日1剂,分2次口服,每次150毫升。(2)西药:使用常规脑卒中住院相关药物治疗。(3)康复治疗:根据Brunnstrom分期以Bobath技术训练。Ⅰ、Ⅱ期:应将患肢放于正确位置,防止痉挛及共同运动的定型化。翻身训练:训练患者可自行床上向患侧或健侧翻身。上肢训练:被动活动肩胛带、双手抓握上举,防止肩胛的退缩、下降、肩痛何不全脱位。下肢训练:屈膝训练、屈踝训练、骨盆提起转向前同时屈膝伸髋训练、控制患腿不受健腿活动影响的训练。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训练患者从仰卧位坐到床沿、训练坐位的平衡。Ⅲ、Ⅳ期:解除上下肢痉挛、躯干痉挛、肩痉挛、手痉挛、肘痉挛、指痉挛等对抗性治疗。坐下和站起训练:锻炼患者可自行控制坐下和站起的平衡功能。走前训练:训练患者可以抗痉挛的模式站立,控制站立时的平衡性,练习屈膝与背屈踝的功能,练习在不屈髋的条件下屈膝,确保髋、膝、踝关节的松弛,达到屈髋屈膝迈步。上肢训练:上肢控制训练、伸肘与肘的独立功能训练。Ⅴ、Ⅵ期:痉挛与共同运动逐渐减少,可给予简单的组合运动指导。上肢训练:伸腕训练、手前臂旋后训练、拇指外展及与其它各指对掌训练。手掌精细功能训练。下肢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迈步和著地训练、骨盆旋转练习、行走训练、下肢精细协调训练。(4)治疗疗程:每周连续治疗6天,每天上午下午各锻炼1小时,休息1天,每两周为一个治疗观察疗程。2.对照组(1)中药:脑卒中痰瘀阻络证型,以化痰通络汤为主。服用方法:中药每日1剂,分2次口服,每次150毫升。(2)西药:使用常规脑卒中住院相关药物治疗。结果:1.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样本来自于同一个总体,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各项指标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本临床研究显示:使用分消走泄法与Bobath技术结合改善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疗效与常规住院治疗有明显性的差异,分消走泄法与Bobath技术结合改善脑卒中偏瘫为临床上有效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