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要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多样化社会思潮奋力争夺的领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当代青年的培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既是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从基础理论出发,剖析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相关概念、内在构成以及时代价值。进而通过实证研究探究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现状,并分析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以及根源。基于此,最后探究出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具体路径。第一部分主要对与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厘清,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界定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引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最终实现对高校师生政治方向、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以及校园文化引领的作用力。并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在构成分为了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行为引领以及文化引领五个部分。最后探讨了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是引领高校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引领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需要。第二部分主要基于实证研究,从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现状出发进行分析,探究出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跟不上”,引领客体的思想行为“达不到”、引领途径的单一零散以及引领环境的复杂多变四个方面。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造成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包括高校师生思想多样性与引领目标单一性;社会思潮的多元性与引领的一元性;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引领的主导性之间的三对矛盾。第三部分主要基于第一部分的理论剖析以及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所探究出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具体路径,主要从引领主体、引领客体、引领途径和引领环境四个层面出发进行深入探究。其中引领主体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引领主体的理论宣传能力、人格魅力以及理论创新能力;引领客体分为直接引领客体以及间接引领客体,间接引领客体为多样化社会思潮,直接引领客体为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面对不同的引领客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引领途径层面主要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文化途径以及网络途径三个方面;引领环境则主要探究了高校校园环境内的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纵向时间维度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中小学意识形态教育的衔接以及横向空间维度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多方环境的融合。此部分内容既为本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本研究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