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作息时间和运动量都发生了变化。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办公室工种的增加、过度的脑力劳动和运动量的减少等因素都使现代的人们罹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大。中国不同地区的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260~719)/10万人。超过5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会遗留长期或永久的上肢功能障碍。神经康复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简单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佳恢复。近年来,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成为神经康复界关注的热点。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1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训练15min/次,2次/日,6日/周。对照组以平板遮挡镜面,进行同样动作的训练。两组患者其余时间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用上肢和手偏瘫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测验(MBI)、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理能力部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方法(MAS)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Brunnstrom分级情况:治疗前,治疗组上肢Ⅰ~Ⅵ级的人数分别为2、6、11、8、4、0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10、5、8、5、3、0人;对照组上肢Ⅰ~Ⅵ级人数分别为4、9、8、5、4、0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12、6、3、6、3、0人。治疗4周后,治疗组上肢Ⅰ~Ⅵ级人数分别为0、0、4、12、12、3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0、3、12、6、9、1人;对照组上肢Ⅰ~Ⅵ级人数分别为0、6、11、8、5、0人,手Ⅰ~Ⅵ级人数分别为5、10、6、5、4、0人。fma上肢部分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由最初的29.45±17.940分增加到39.42±17.378分,对照组由最初的25.60±17.694分增加到31.80±16.906分。mbi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由最初的56.55±22.598分增加到82.84±14.404分,对照组由最初的54.37±24.699分增加到70.87±18.515分。fim自理能力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由最初的17.35±6.780分增加到27.68±6.258分,对照组由最初的18.17±7.245分增加到24.50±6.479分。mas评定:治疗前,治疗组有18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10人、Ⅰ+级6人、Ⅱ级2人;对照组有15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8人、Ⅰ+级6人、Ⅱ级1人。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15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11人、Ⅰ+级2人、Ⅱ级2人;对照组有14人存在上肢肌肉痉挛,其中Ⅰ级10人、Ⅰ+级3人、Ⅱ级1人。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部分评分、mbi评分、fim自理能力评分、上肢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部分评分、mbi评分、fim自理能力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患者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部分评分、mbi评分和fim自理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mas评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本研究中,治疗4周以后,治疗组在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上肢功能评分、mbi和fim自理能力得分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mvf疗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2本研究中,mvf疗法是按照15min/次,2次/日,6日/周的方案实施的。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3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MVF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情况的显著影响。就该结果而言,MVF疗法适合作为一种辅助康复手段,在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态上,还需要其他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