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流行体是近年来兴盛于网络的一种文化现象,文中探索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社会热点诱发、媒介造势、模因传播和心理学角度分别进行了阐释。文化的传播必须依靠特定的传播介质,网络流行体也不例外。网络的普及和微博平台的发展为网络流行体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本文以“3Q大战”、“淘宝体”的形成和“高晓松体”形成的追踪为例,对网络流行体借助微博传播的几种形式进行了解读。在文化层面上,网络流行体的传播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复制性、断裂感和零散化。其传播遵照模因传播的范式,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模仿是最主要的方式,模因传播的成功与否与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等因素相关。在网络流行体的传播中,传播单位的固化和传播内容的灵活完美结合,丰富了网络流行文化。网络流行体的形成离不开受众的积极参与,个体创作与群体传播中受众心理成为网络流行体形成的关键因素。身份焦虑、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游戏等心理在个体创作网络流行体中多有体现。传播是一种群体行为,传播过程中难免存在情感夸大、模仿等行为,期待反馈也是群体传播中一种重要的心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