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早,其对产量的影响也不同,所以进行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得认识各生育阶段的旱灾发生规律,从而因地制宜地采取防灾措施,减少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提高防旱抗旱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决策支持的动态性。本文依据贵州省国家气象站点所在地玉米的产量资料、生育期资料以及气象资料,选取玉米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减产强度三个指标构建玉米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数为计算数据,依据信息扩散理论模型和划分的干旱等级来确定不同等级干旱出现的概率;基于干旱强度和发生概率建立气象干旱风险评估模型;从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自然水分供需平衡出发,通过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与减产率的相关性分析,以自然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划分不同程度干早的标准,建立作物干旱风险模型;基于灌溉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抗旱投入水平4个评价因子的农业抗旱减灾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量化、权重确定,建立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模型。为充分发挥各种模型的优点,本文将各个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玉米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模型以客观、综合评定某一地区玉米干旱发生的风险。结果表明,贵州省玉米播种-出苗期高值区主要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高原、中山区,次高值区主要位于盘县丘原、中山区,黔北丘原、盆地区,黔南低山、中山、盆地区;出苗-拔节期旱灾风险次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省西部和北部,东部和南部为中低风险区,干旱风险从东南部到西北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拔节-抽穗期干旱次高和高风险区位于省东部的山地丘陵区,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集中在省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抽穗-灌浆期旱灾风险从西北部至东南部呈现阶梯状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浆-成熟期旱灾风险从西部至东部呈现阶梯状逐渐增加的趋势;全生育期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省东部,呈片状分布,次高风险区呈现从省北部向省南部延伸的带状分布旱灾风险区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各风险区从西部向东部呈层状分布,在这种层状分布中,旱灾风险呈现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