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出要“面向‘三农’,商业运作”,并将面向“三农”作为首要原则。这就必须研究中国农业银行如何对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播和移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实现了公益性和盈利性目标的统一。本文介绍了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先进经验和思维方式,阐述了我国政府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先后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特点、现状及问题。认为中国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要根据当地经济环境和农户实际需要确定,贷款期限要根据资金周转确定,并因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而适当展期。贷款利率要覆盖成本,做到保本微利,实现规模效益。中国农业银行在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时,要对农户进行分类,积极支持市场性农户和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群示范带动下的订单农户和离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较近的温饱型以上的农户,明确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开展农户小额贷款工作成败的关键是模式。中国农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较,在不同地区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向、优势和劣势不尽相同,因此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应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策略。本文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提出了四种发展模式。我国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分行,其资金来源充裕,可借鉴美国花旗银行的间接模式,主要采取委托代理,资金批发模式以及采取间接进入模式,按照商业原则向信用社或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资金批发业务,形成市场细分中的合作格局。中部可采取在松散型打包农户的基础上,采取用契约连结以农户为中心的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商业银行等组织在内的“公司+农户”利益网络而提供贷款的一种联保模式,把上下游产业链紧紧地连在一起,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实现银行、农户和企业共赢。西部欠发达地区可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同点的客户组成一个集群,中国农业银行利用自身网点网络优势和资金人员优势,把集群内的全部客户当作一个整体批量管理,直接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要利用政府平台,宽松社会环境,努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和管理模式,把电子支付手段与农民金融需求结合起来,搞好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公司治理建设,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建立与客户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要以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准确计算成本和收益,精确反映农户业务发展情况。风险控制是农户小额贷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农业生产受气候性、地域性因素影响大,季节性强,不同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有不同的特点,农户贷款风险的总体表现为多样化、风险暴露高频低危、风险信息难以标准化、自然灾害风险控制难度大。要从政策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入手,加强准入机制建设,培养客户风险转移意识,普及金融知识教育,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职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和风险约束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才能实现业务发展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总之,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既是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又是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只要科学设计产品,选准目标客户,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强化管理,严控风险,就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