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半世纪以来,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从来没有让那些试图发掘新意的人们失望。然而,和其他名作家的巨作一样,尽管对其的研究和批评有如汗牛充栋,但批评家们从来没有认为他们对该作品的阐释和研究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就足以说明,作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要求我们去不断探索。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对隐藏在《红字》的原型进行分析,并且着重探究了该作品中阳性特质和阴性特质之间的冲突,阴性特质的压抑和两者最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闸释《红字》为何在当代依然魅力不减的原因:《红字》中的原型揭示的阴阳冲突与结合是自古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品中的主人公和女主角的艰苦历程实质上正好印证了人类对自我的迷惑以及对一个完整的自我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因此,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牧师的遭遇和斗争也就特别能够在不同的时代的人们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本文首先介绍了《红字》一书的巨大影响,然后着重对以往批评家们对《红字》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了概述。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批评界关注。不同时代的学者和批评家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象征主义阐释、道德主题、女权主义批评、宗教观念和人性等等。其中也有学者开始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一些主题和人物。之后,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探讨作品中阴阳两性的冲突和结合。 接着,第三章有选择性地对出现在《红字》中的一些原型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与圣经有关的几个原型、成年仪式和女性性格。《红字》中的主要人物都可以和圣经中的一些人物相对应,也就是说,这些人物是从圣经中置换变形过来的。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形同亚当和亚娃再世,在《红宇》中经历了一次堕落,放逐和自救的历程。在这个历程当中,又可以发现另外两个人物原型,即圣徒原型和替罪羊原型。故事中的海丝特佩带红字,怀抱婴儿示众的形象丫是圣母形象的再现;而她遭受放逐之后忍辱负重,行善积德,也正体现了基督圣徒的形象。丁梅斯代尔牧师在群众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人们己经将他置于圣人和天使之间。但他本人却为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实际上也是世人的罪行)在心灵上背负上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并不断惩罚自己。他在故事结束时的死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祭献。这与基督受难的神话不谋而合。 第三章在前一章对原型分析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的冲突和结合在《红字》一书中的演变上。根据原型理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其中仔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导致灵魂的分裂。在《红宇》当中的父系社会里,人的阴性特质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海丝特作为阴性特质的代表,自然不容于其中。而几乎被教民奉为神明的丁梅斯代尔则代表了阳性特质。这两者的分离暗示着阴阳两极的分裂,必然导致不幸。要实现圆满,两个人必须要结合在一起。作为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爱情结晶,珠儿起了桥梁作用。虽然珠几也不具备完整的自我,但她同时具有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性质,可以在两个分裂的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最后,在珠儿的撮合下,河丝特和丁梅斯代尔这两极终于汇合,实现了圆满。 第四章是结论。通过对作品中阴阳两性原型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红字》中的原型隐含的阴阳两极的冲突体现了人类在追求完整和进步的过程中的斗争和思考。不幸的是,人类不但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两极队统一性,有时反而过分压制其中一极(阴性特质)。然而,父系社会的束缚并不能消灭阴性特质。一极的缺乏只会让人类处于一种残缺的状态。《红字》中的主人公和女主角的斗争历程无疑给人类指明了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