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通过降低管电压的方法降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并评价低管电压(100kV)扫描对图像质量、血管强化等因素的影响及低管电压(100kV)颈部CTA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9年6月~2010年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临床需要做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所有成年人患者共55例,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4岁。55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编入A、B两组,其中A组27例,B组28例。
二、实验设备: 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系统及其操作副台、Vitrea工作站及其软件、PACS。
三、扫描方法及造影剂注射方案:
A、B两组管电压分别为100kV和120kV;两组管电流均为300mA,准直器64×0.5mm,机架转速0.5s/r,螺距0.828。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水平至鞍上约20mm处。
对比剂注射后延迟8s,启用SureStart对感兴趣区(ROI)进行低剂量动态扫描检测血管CT值,触发点设在主动脉弓上方水平,当ROI内CT值达到阈值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并记录达到阈值时间。
对比剂使用碘普罗胺(300mgI/ml),采用肘静脉团注方法。造影剂总量及注射速率根据受检者的体重不同而异,体重≤50kg、体重50-60kg及体重≥60kg者的造影剂总量及注射速率分别为70ml,3.5ml/s;80ml,4.0ml/s;90ml,4.5ml/s。
四、图像质量评价:
1.参数重建:重建层厚:1mm,重建间隔:0.5mm,重建函数:FC30。
2.二维图像:窗宽/窗位:80HU/500HU。
3.动脉平均CT(signal intensity,SI)的测量及计算:分别测量主动脉弓部、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三段的血管CT值,每段取三个位置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各段的CT值,并求得主动脉-颈动脉的平均CT强化值。
4.左右椎前肌CT值测量并取平均值,ROI面积为5mm2。
5.背景噪声测量:双侧鼻窦内气体噪声值水平的平均值。信噪比:SNR=平均动脉SI/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平均动脉SI-椎前肌SI)/背景噪声。
6.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等。
7.在不知道扫描参数的情况下,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原始图像、二维及三维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取两位影像医师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病例的图像质量评分。
五、CT辐射剂量指标从扫描后的患者资料栏部分记录不同扫描条件下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剂量长度乘积(DLP)。通过DLP及归一剂量转化因子计算有效剂量(ED)。
六、低管电压颈部CTA的临床应用评价CTA诊断与临床症状、超声检查、手术及病理的关系。
七、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个观察者评价的一致性。
结果:A组颈动脉强化值略高于B组,两者之间的血管强化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图像噪声高于B组,且A组信噪比SNR较B组低,但是两组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两组图像的主客观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辐射剂量较B组明显降低。两位观察者评分一致性较好。
结论:64排螺旋CT低管电压扫描(100kV)可以明显降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对图像质量、血管强化及临床应用均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