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2013~2015年成都地区瓣膜性心脏病(VHD)伴心房纤颤(AF)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卒中高危因素、卒中一级预防实施情况及预后效果进行调查随访,为瓣膜性房颤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卒中一级预防方式、减少这类患者的卒中发病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我们筛选从2013年12月-2015年4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并确诊为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因将调查对象分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AF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伴AF组及其他瓣膜性心脏病AF组。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资料特点并随访2年后研究对象的药物治疗情况及卒中发生情况等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用方差分析对各组间均数进行比较;定性资料以构成比或率(%)描述,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33例,平均年龄为62.6±14.2岁,女性150人(64.4%),男性83人(35.6%)。其中风心瓣膜病伴AF组患者共126例,平均年龄55.4±11.5岁,女性94人,男性32人。退行性心瓣膜病患者82例,平均年龄55.4±11.5岁,女性45人,男性37人。其它类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25例,平均年龄59.5±11.9岁,女性11人,男性14人。2)房颤类型中持续性房颤的患者有211人(90.6%),阵发性房颤患者有22人(9.4%)。各组房颤类型均以持续性房颤为主。3)研究对象中左房增大的有208人(89.3%),各组中伴有左心房增大者比例均在88.9%。4)卒中一级预防的干预措施调查中研究对象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20人(8.6%),抗凝治疗的125人(53.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1人(39.1%),采取手术方式的26人(11.2%)。风湿性VHD组以抗凝为主(83.3%),退行性VHD组以抗血小板(57.3%)为主。5)瓣膜性VHD合并房颤根据EHRA分级,EHRA I级有67人,EHRA II级有101人,EHRA III级有40人,EHRA IV级有25人。采取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的EHRA I、II级患者共120例,占71.4%。根据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瓣膜性房颤患卒中危险程度,评分≥2的男性患者及≥3分的女性为高危人群共有173人(74.2%),其中接受抗凝治疗的100人(57.8%),服用华法林的有85人,占抗凝人群的85.0%,服用新型抗凝药物15人占抗凝治疗人群的15.0%,抗血小板聚集的55人占31.8%。风心病合并房颤的卒中高危人群有84人占风心病性房颤人群的48.6%、退行性心瓣膜病合并房颤组高危患者73人占退行性心脏病性房颤患者的89.0%。风湿性VHD组高风险人群以抗凝为主占98.8%,退行性VHD高风险人群则以抗血小板为主占比58.9%。6)在进行预防干预后随访上述入选人群2年,未坚持卒中一级预防的18例患者中2例(11.1%)出现脑梗死,坚持卒中一级预防的患者中发生脑梗死1例(0.5%)这例患者使用的是抗血小板聚集的方式。结论: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仍是VHD合并房颤中最主要的类型,其次是退行性VHD合并房颤,后者平均年龄高。2)瓣膜性房颤以持续性房颤为主要类型。3)瓣膜性房颤患者多有左心房增大的心脏结构特点。4)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大部分属于高卒中风险人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仍是药物抗凝,其中使用华法林最多。退行性VHD合并房颤患者的卒中一级预防目前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药物抗凝、药物抗聚、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的预防VHD合并房颤患者2年内脑卒中的发生,药物抗凝的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抗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