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农就业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之一。在农村居民农业收入难以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的良策和根本。本文是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揭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指定政策的参考依据。本文首先将“成本-收益”理论引入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分析当中,创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在权衡务工收益与务农收益后做出的决策;其次,本文结合“成本-收益”模型,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做出了分析,并用我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措施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1)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务工与务农的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制度因素等等。(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务工与务农之间的收入差距。(3)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4)制度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障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点有:(1)本文基于成本-收益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在视角和方法上是一种新尝试。(2)本文在界定农村剩余劳动劳力转移成本时,运用了“总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的思想,并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进行了分析,提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等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农的净收益”的观点。(3)本文构建的成本-收益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它不仅揭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因素,而且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