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的恶化及资源的枯竭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测量人类对环境的压力的模型的基础上,William R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方法能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区域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是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基础。本文对昆明市1990~2007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衡量了昆明市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研究了昆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并测定了昆明市人类对其自然环境的压力。由此为依据,研究了昆明市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昆明市2007年的人均均衡面积为2.7051gh啊a/cap。生态足迹需求量大小排序为化石能源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2)昆明市2007年最终生态承载力为0.4523 gha/cap。生态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草地、化石能源地。(3)1990~2007年,在生物资源消费账户当中,肉类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林产品需求明显呈递减趋势,粮食的需求变化不太明显,其余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能源资源的消费账户当中,煤炭的消耗是最大的,增长率最大的为液化石油气,达到13600%。热力、汽油的消费足迹均呈现递减趋势,在其他能源资源消费足迹方面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其需求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4)1990-2007年昆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0.9897gha/cap增加到2007年的2.7051 gha/cap,2007年生态足迹大约为1990年的2.7倍。(5)昆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0年的0.4590gha/cap上升至2000年的0.5557gha/cap,之后开始下降,至2007年0.4523gha/cap。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其余几类土地类型的生态承载力均呈现先上升而后又下降的趋势。(6)昆明市1990-2007年的耕地和林地一直都呈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现生态赤字,建筑用地生态赤字到2005年变为了生态盈余。(7)昆明市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从1990年的1.53下降到2007年的0.95。而生态足迹发展能力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7年的2.57。(8)昆明市属于地区不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类型。昆明市出现生态赤字的原因主要是人口激烈增长、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及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通过控制人口规模,改变人们消费观念,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昆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昆明市生态承载力,减小生态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