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国家选择了在中部地区基础较好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开展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两型社会建设新命题产生于我国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践,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了观念到实践的跨越,它将抽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化为形象、具体和可操作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到了实现的具体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突破口。长株潭城市群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同国内外许多城市群发展经历类似,逐渐面临土地资源紧张、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严重问题。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产业选择与空间分布、发展规模控制、区域生态安全的前瞻性工作,加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丰富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科学合理用地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现从土地人口承载力向包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内的综合效益实现最大化时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跨越,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新方向。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在跨越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尝试构建两型社会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试验区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23个县(市、区)依照当前资源承载潜力分为可承载区、弱超载区、中超载区、强超载区四类。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由核心向外围呈现从过载到可载的发射状变化格局。城市群核心区实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迫在眉睫,应当不断完善土地市场,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按照“提升发展存量,创新发展增量,提高开发利用效率”的总思路,针对不同用地类型,探索不同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增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化解人地资源矛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