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作为文学主题,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文学界出现了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文学,而战后又出现了反战文学。经历了这一特殊时期的作家们,由于各人世界观及对事物看法的不同,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以及作家本人对战争的态度也不同。林芙美子活跃在昭和时期,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自出生就开始漂泊流浪,过着流离失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她同时又是位富于文才而自强不息,忘我创作的人。她的作品主要描写平民生活。其战前的作品主要以“私小说”为主,代表作为《放浪记》,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提到战争的文章并不多,主要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没有放弃,没有气馁,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女性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林芙美子作为从军记者来到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创作了《战线》《北岸部队》等作品,其中,极力美化了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行为,讴歌战争的美好,来鼓舞国内民众。在经历了昭和19年和20年的沉寂之后,她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吹雪》《漩涡》《浮云》等数篇反战作品。本文选择了其不同时期的三篇作品《放浪记》《战线》《浮云》,通过对这三篇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视到她对战争的态度,也就是她的战争观,从无意识到支持战争再到反战。本文同时对其战争观的转变进行了分析。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不容忽视的首先是社会原因,即战时日本对其国民的有力宣传及蛊惑,实施国家总动员法,宣扬大东亚共荣圈思想以及战后日本文坛对鼓吹战争的作家们进行的批判。其次是个人原因,战时芙美子个人的早期作品都被禁发甚至改编的电影也遭到了禁播,而战争即将结束时,除去了作家光环的她被疏散到故乡,经历了2年的平民生活,亲身感受到了在战争下生活的艰辛,再加上养子泰的离去,这些人生经历都促使她不得不重新对战争进行思考,从思想以及行动上做出改变。但这些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她的这种思想变化,也反映了战争对整个昭和时期日本文坛的影响。日本战后文坛的所谓的反战作品,在内容上更多地强调了战争对本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日本作为战争发起国给东南亚各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因此他们所谓的“反战文学”具有其狭隘性,而林芙美子的战后作品正属于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