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产儿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故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围生期相关因素、发病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为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疗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出院诊断含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历,整理出病历记录完整、治疗经过完整、随访登记信息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共184份。研究内容包括:(1)围生期相关高危因素;(2)患儿发病及入院时的首发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入院时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184份病历资料按照胎龄分组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小于1,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均以ɑ=0.05为检验水准,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围生期相关高危因素:(1)产前因素常见有:母孕期感染(阴道炎、母孕期其他感染);(2)产时因素有:羊水污染、胎膜早破;(3)新生儿因素(合并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腹泻病、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阴道炎(产妇)、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在早产儿组中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发生率依次:发热151例(82.1%)、反应差128例(69.6%)、吃奶差62例(33.7%)多见;其他有病理性黄疸60例(32.6%)、原始反射减弱51例(27.7%)、肌张力减弱41例(22.3%)、易激惹22例(12.0%)、抽搐19例(10.3%)、囟门张力增高18例(9.8%)、发绀和呻吟各9例(各4.9%)、呼吸暂停6例(3.3%)和腹胀2例(1.1%)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比较,早产儿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原始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较为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血小板减少、HsCRP升高、PCT升高在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培养阳性39例,足月儿组33例(84.6%)、早产儿组6例(1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脊液蛋白升高在早产儿组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升高、糖明显降低在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脑脊液培养阳性8例(均为足月儿);(4)入院后早产儿组首次查脑脊液示白细胞数、蛋白低于诊断标准7例,48小时复查脑脊液达到诊断标准7例;(5)脑脊液培养和血培养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药敏实验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普遍敏感,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药敏实验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普遍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普遍耐药;(6)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头颅磁共振结果以脑室增宽35例(19.0%)、脑白质异常信号33例(17.9%)、颅内出血27例(14.7%)多见,其中脑室增宽、颅内出血在早产儿组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选择最多的均是三代头孢菌素,分别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5例(19.0%)、头孢曲松24例(13.0%)等;疗程最长40天,最短14天。结论: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以综合评估为主,分三个层次进行:(1)第一层-疑似诊断:早产儿有阴道炎(孕母)、胎膜早破,足月儿有羊水污染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因素。有上述高危因素,一旦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发热、反应差、吃奶差,合并败血症时,早产儿和足月儿均需警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尤其是早产儿同时出现反复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原始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时,更需高度警惕,应尽早完善脑脊液检查;(2)第二层-临床诊断:疑似诊断的患儿脑脊液检查提示白细胞增多,以多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明显升高、葡萄糖降低,达诊断标准,可临床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尽早予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3)第三层-病原学确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儿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即为病原学确诊。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2.疑似诊断中早产儿若首次脑脊液检查为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数低于诊断标准,但临床仍考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距首次脑脊液检查48小时后应再次复查脑脊液。3.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建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早期、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