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我院在2016年至2021年创伤急救中心创建前与创建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预后差异,并探索创伤急救中心建立与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并优化创伤急救中心救治流程和体系提供依据,并为全国推广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急性创伤就诊且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16分的患者临床资料,以创伤急救中心建立为分界点(2019年1月),将患者分为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前组与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组。在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前,我院创伤患者救治模式为传统的救治模式,即由急诊外科医师接诊,专科创伤请相关科室会诊的模式,而在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诊疗模式改变为一体化急救模式(ITM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l),即由专业化的创伤外科医师负责创伤患者的院内救治,包括高级生命支持、实施确定性手术和术后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比较内容包括两组因严重多发伤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ISS评分、是否行急诊CT检查、是否急诊手术、是否急诊输血、是否入住ICU、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从开出输血申请单至开始输血时间(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从就诊至开始行急诊手术的时间(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死亡率;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3.针对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进行预测死亡率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界定三个急救措施的时间截点;4.倾向性评分消除基线资料的混杂因素,进一步分析创伤急救中心建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5.从两组患者中筛选出≥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对老年创伤患者的预后差异。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表示,组间差异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我们的研究中,共纳入724名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包括322名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前的患者和402名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的患者。创伤急救中心后组≥60岁患者分布高于创伤急救中心前组(≥60岁,33.08%vs 24.53%,p=0.012);创伤急救中心后组与创伤急救中心前两组患者平均ISS评分分别为(22.47±5.72)分和(24.46±8.19)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创伤急救中心后组ISS≥25分的人数为168人(41.76%),而创伤急救中心前组ISS≥25分的人数为79人(24.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创伤急救中心后组急诊输血人数107人(26.62%),而创伤急救中心前组急诊输血人数60人(18.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创伤急救中心后组患者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创伤急救中心前组,其平均时间分别为(62.37±26.25)min和(103.44±46.98)min,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此一致,两组患者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2.80±12.20)min和(44.36±26.82)min,急诊输血前准备平均时间分别为(43.46±9.68)min和(82.73±40.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患者在性别(p=0.349)、致伤原因(p=0.588)、是否行急诊CT检查(p=0.867)、是否急诊手术(P=0.454)及是否入住ICU(p=0.776)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创伤急救中心前组和后组患者ICU住院天数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0-8)天和2(0-9.5)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7(10-29)天和17(9-27)天,其间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631),然而,创伤急救中心后组患者的平均总住院费用高于创伤急救中心前组的患者,其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为99616.10(49542.0-166420.60)元和72620.70(30607.75-164311.29)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前组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率为18.01%,显著高于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的患者(12.6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2.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死亡率的一个高风险因素,以60岁为分水岭,≥60岁患者死亡率更高(OR=2.164,95%CI 1.424-3.288,p<0.001);与ISS值为16-24分的多发伤患者相比,极重度患者(ISS≥25)的死亡率更高(OR=10.544,95%CI,6.434-17.279,p<0.001);与未输血者比较,输血死亡风险更高(OR=2.016,95%CI,1.300-3.128,p=0.002);入住ICU同样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OR=3.095,95%CI,1.888-5.073,p<0.001),而创伤急救中心建立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661,95%CI,0.439-0.995,p=0.047)。为了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在多变量模型中,我们发现年龄≥60岁(OR=2.937,95%CI,1.794-4.809,p<0.001)和ISS≥25分(OR=13.345,95%CI,7.586-23.476,p<0.001)仍然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创伤急救中心的设置是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299,95%CI,0.180-0.496,p<0.001),然而,是否急诊输血(OR=1.343,95%CI,0.805-2.240,p=0.259)和是否入住ICU(OR=1.577,95%CI,0.901-2.759,p=0.111)均不是影响死亡率的独立因素。3.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截点分别为21.5min、64.5min和38.5min,我们发现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超过21.5分钟是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OR=2.754,95%CI,1.556-4.874,p<0.001),64.5min内开始急诊手术对患者的生存有保护作用(OR=1.950,95%CI,1.087-3.496,p=0.025),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小于38.5min同样对患者的生存有保护作用(OR=2.205,95%CI,1.033-4.704,p=0.041)。4.PSM分析平衡两组严重多发伤患者基本特征的分布差异后,统计分析发现,在建立创伤急救中心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前的患者(8.70%vs 20.00%,p<0.001);此外,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后,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组患者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仍然较短,这表明建立创伤急救中心可以明显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处置时间和降低其死亡率。5.与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前组患者相比,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后可明显缩短≥60岁患者的从就诊至完成急诊CT检查时间{(32.4±10.38)min vs(42.03±21.38)min,p=0.001}、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60.17±22.81)min vs(84.55±.35.68)min,p<0.001}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44.86±11.82)min vs(83.18±35.26)min,p=0.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虽然创伤急救中心的建立能降低≥60岁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20.30%VS 26.58%),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91)。在对≥60岁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后发现,创伤急救中心后组患者的ISS评分较创伤急救中心前组高,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3±7.26)vs(22.20±5.27),p=0.011},为避免这一因素对两组患者死亡率的混杂干预,我们同样行倾向性评分分析,结果仍然证明创伤急救中心的建立可明显减少≥60岁严重多发伤患者从就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33.79±10.38)min vs(43.74±23.94)min,p=0.015}、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62.69±24.38)min vs(83.26±36.69)min,p=0.037}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45.81±14.88)min vs(85.55±32.18)min,p=0.002},并能降低≥60岁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15.38%vs 32.69%),且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1.年龄≥60岁和ISS≥25分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输血和入住ICU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高风险因素,但不是独立因素。2.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可明显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从就诊至完成急诊CT检查时间、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是其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并能明显降低其死亡率。3.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同样可明显缩短≥60岁严重多发伤患者从就诊至完成急诊CT检查时间、急诊手术前准备时间和急诊输血前准备时间,并同时能降低其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