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情绪认知及其脑机制的研究,特别是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及其潜在神经基础,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过往文献中,中性情绪(亦称非情绪事件)的出现往往是作为对照组来说明实验的结果。中性情绪的加工与情绪刺激的加工是不同的,它虽然不像“有情绪”状态那样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是对于更好的研究情绪诱发后状态以及完善整个情绪理论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本研究旨以语言为材料来探究情绪性刺激对中性情绪的影响。从行为上尝试将情绪启动和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结合,在脑电成分上验证情绪词启动的是词语的语义特征还是情绪特征,同时辅之以眼动分析,了解短语阅读的眼动特征。
研究发现:
(1)行为结果:进行不相容反应任务操作时,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正确率要显著低于相容反应任务的操作;正性形容词修饰下,对靶刺激的反应速度要快于负性形容词的修饰:另外,无论反应任务如何,情绪形容词如何,将靶刺激与正性词的归类要比与负性词的归类速度更快。由此可推论,相冲突时反应时间会延长,正确率会下降,反之亦然。被试更愿意将中性名词与正性词归为一类或者被试更不愿意将中性名词与负性词归为一类。这种差异提示,从某种程度上看出中性情绪与正性情绪的距离更近而与负性情绪更远。
(2)脑电早成分:在枕叶部分,Pl波在右半球的激活要显著大于左半球。这可能说明情绪信息早在100ms左右已经显现。NI波在前部和中部脑区的激活程度都要显著大于后部脑区,左半球要大于右半球,这与过往研究是一致的。这也许可以说明语义信息的通达在Nl成分上已经显现。此外,NI的平均波幅在正性情绪启动下要大于在负性情绪启动下。这可能说明,对于情绪效价的区分,早在100ms以内的脑成分上就已经出现。
(3)脑电晚成分:P3a在前部和中央脑区波幅要大于后部脑区,这与过往研究完全一致。另外,P3a在右半球的激活要显著大于左半球,这表明任务的判断引发了对中性靶词情绪色彩的自动评估。这可能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在相容任务反应下,P3b的平均波幅要显著大于不相容任务,这与行为数据的结果是一致的。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P3b能反映对情绪的冲突性认知。其二,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推论情绪形容词的情绪色彩会内隐的迁移到被修饰的中性名词上。交互作用的结果显示:健康更愿意将中性名词与积极词汇的归为一类,而不愿意与消极词汇归为一类。特别说明的是,300ms左右的正波提示了我们情绪词主要诱发了大脑对情绪的加工。
(4)眼动结果:在偏正短语的阅读过程中,形容词阅读的四项眼动指标(首次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首注视点和平均注视次数)均显著大于/多于对名词的阅读。无论是形容词区域还是名词区域,在负性短语阅读过程中,这两部分的总注视次数均高于对正性短语的阅读,我们猜想这也许与“负性偏好”和“预视效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