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最为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它是介于外隐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外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中较为常见。Duane首先提出将间歇性外斜视分为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三型。后来,Burian等在间歇性外斜视的分类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类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并指出类似分开过强型与真性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可通过诊断性遮盖试验加以鉴别。按照Burian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分型,根据看近与看远斜视度的差别,可以将间歇性外斜视分为基本型、类似分开过强型、真性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四种类型。当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为了获得清晰的物象,双眼的调节与集合必须同时发挥作用,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产生集合,调节越大产生的集合也会越大,二者是一个联动过程,保持着协同关系,可以用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odation ratio, AC/A)来表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C/A测量方法主要有梯度法、隐斜法、同视机法和临床看远与看近的关系四种方法,不同方法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临床看远与看近的关系不能直接计算出AC/A值,而是通过看近斜视度数减去看远斜视度数来评估AC/A值。同视机法和隐斜法测量时都会受到近感性集合(proximal convergence)的影响,而梯度法测量时,注视目标的距离固定不变,只通过增加或减小球镜度数来加强或放松调节,可排除近感性集合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是神经支配因素和解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主要与外展和集合功能之间的平衡失调、融合力低下以及集合功能不足有关。Cooper和Medow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AC/A值正常或轻微增高。Parks认为,间歇性外斜视可以用AC/A来解释,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AC/A值高;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AC/A值低。Wright和Juan研究发现,造成真性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远近斜视度差别的原因有高AC/A或/和增加的近感性集合两个方面。此外,Wright认为,患者增加的紧张性看近融合性集合(tonic near fusional convergenc e)是引起类似分开过强型外斜视患者看远与看近斜视度差别的原因。Kushner将间歇性外斜视远近斜视度的差别归因于顽强的接近性融合(tenacious proximal fusion, TPF)和AC/A值的变化。目的:探讨儿童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四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9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80例,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对患者行戴镜时注视6m和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的测量,采用看远梯度法进行AC/A的测定。采用1h单眼诊断性遮盖试验、按照Burian等的分型标准将间歇性外斜视分为基本型、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四组。分别计算四组患儿AC/A的均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四组患儿AC/A值的组问差异;采用Nemenyi检验对四组患儿的AC/A值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0例中,真性分开过强型8例,类似分开过强型12例,基本型36例,集合不足型24例。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四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AC/A值分别为4.37±5.58、2.03±1.02、1.91±2.07、0.71±0.74△/D。四组患儿之间AC/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三组与集合不足型比较,AC/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各组之间AC/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看远梯度法测量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AC/A值总体偏小、且个体差异较大。四组患儿之间的AC/A值有一定差异。与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和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相比,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AC/A值偏低。真性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AC/A值最高,而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AC/A值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