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损伤累积的爆破振动波能量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hbc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爆破振动对周边建(构)筑物和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效应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由于工程中很多爆破施工作业往往不是在一次作用下完成的,而是多次重复爆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势必会造成周边结构和设施损伤的不断累积。因此,开展多次爆破作用下岩体损伤累积规律和爆破振动波能量传播与衰减规律的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损伤累积的爆破振动波能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爆破振动损伤累积是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潜在与间接的扰动作用的结果,首先岩石内部原生微裂纹尖端因应力集中作用产生局部损伤,并生成一定数量的新生微裂纹,随后微裂纹扩展形成细观裂纹,岩石力学参数劣化加剧,最后细观裂纹扩展贯通形成宏观裂纹,岩石的整体性和承载力急剧降低。(2)爆破振动损伤随着爆破振动作用次数的增加持续增大,爆破振动损伤累积与爆破循环作用次数比之间存在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爆破振动损伤累积过程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突变性快速增长三个阶段。(3)爆破振动波振速峰值和主频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大体上持续降低;对于单次爆破而言,距爆源越近的区域振速峰值衰减的越快;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各测点振速大体上持续减少,表现为近区测点减少幅度较中远要大,中远区域测点在爆破次数较少的情况下,振速衰减变化不明显,在爆破作用的后期,各测点振速存在一突增的过程。(4)运用小波包分析技术对所测爆破振动波信号进行各个频带能量计算分析得出,随着爆心距的增加,爆破振动波信号的主振频带向低频区域集中;随着爆破次数的增加,振动波信号的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初期变化不明显,当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低频区域能量集中变化明显,由于建筑物的自振频率较低,会造成严重的损伤破坏效应。通过开展混凝土多次爆破振动损伤累积规律课题的研究,为后期基于损伤累积的爆破振动安全评价和振动危害控制奠定理论与试验基础。
其他文献
世界范围内,癌症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例如乳腺癌、胃癌等癌症患者在早期无特殊症状,一旦确诊,多数已发展为癌症晚期,致使死亡率升高。生物标志物可能在癌症的早
集句诗自西晋开始,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于清代进入繁荣期。清代集句诗数量较多,不仅继承了前代集句诗的诸多优点,还表现出了许多创新之处,因而可以作为集句诗研究的例证。
双光子激发荧光成像是通过将荧光团的激发和发射限制在显微镜的焦平面上,通过从较厚的散射样本的深处提供较薄的光学部分。与单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相比,双光子激发显微镜在空间
目的:胰腺浆液性肿瘤(SCN)和胰腺黏液囊性肿瘤临床干预策略存在差异,影像组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生物学本质。本研究基于CT图像创建并验证结合影像学预测因子及影像组
研究背景和目的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它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1]。然而,CsA的肝肾毒性严重限制其
背景ROS1基因属于胰岛素受体家族酪氨酸激酶胰岛素受体基因成员之一,在各种肿瘤细胞系中高度表达。ROS1的基因组畸变导致融合蛋白的形成,被认为是有效的致癌驱动因子。克唑替
目的:卵巢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三位。卵巢癌由于解剖位置特殊,位于盆腔深处,早期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在晚期才被确诊,并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近视的患病率逐步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特别是东亚国家中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东亚地区,80%-90%的高中毕业生患有近视。近视患病率的增加将带来
中意分别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而意大利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达国家,两国渊源深厚。近年来,“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推广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重
介孔碳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高度有序的孔道、以及碳骨架易掺杂原子实现功能化等特点,在催化、光电、生物制药以及储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浸渍法合成步骤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