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验内容分别在江西德兴市掌叶覆盆子野外生产基地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实验室进行。试验对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结构解剖、营养与有性繁殖、幼苗生长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GAP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1.解剖学观察表明,掌叶覆盆子的叶为异面叶;上表皮细胞较大,排列紧密,无气孔器分布;下表皮细胞较小,气孔器密度较大;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表现出阳生叶的结构。在茎的次生结构中皮层与韧皮部之间有一层扁平形细胞;在茎横切面上,维管组织呈不连续的环状排列。根的初生木质部为多元型。在根的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发达。 2.掌叶覆盆子的根插条扦插繁殖试验表明,1)保留须根的数量对根插效果无明显影响;2)长度为20cm、根径0.4cm以上的根插条在出芽率、出土时间和成活率上的综合表现好;3)埋根深度以5cm为宜;4)插条以50gg·g-1ABT-1生根粉浸泡0.5和1h使生根率提高了17.4%和18.4%,但不定芽成活率分别减少了29%和26%,降低了繁殖系数;5)全年皆可取材进行扦插,但以冬末春初为最佳时期。宿根上的不定芽发生于韧皮射线与木栓形成层交叉的区域。 3.掌叶覆盆子的枝条扦插繁殖试验表明:采用两次生长素处理方法可以促使插条生根,且嫩枝生根易于休眠枝。最佳处理为每次使用50μg·g-1ABT-1浸泡插条2h。通过对不定根发生的解剖观察,未见到掌叶覆盆子插条具有潜伏根原基。扦插后,根原基起源于维管形成层附近的薄壁细胞,属于诱导生根类型。扦插形成的愈伤组织内没有发现根原基,但愈伤组织内部细胞部分分化,并有不规则的输导组织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对不定根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4.试验对在江西省德兴市野外采集的掌叶覆盆子成熟种子做了基本性状测定。试验还分别对种子进行98%浓硫酸酸蚀去壳和赤霉素药剂等处理,在连续光照或连续黑暗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1)胚需要一段时间的后熟过程;(2)种壳质地坚硬,对种子的萌发有机械约束作用,但透水性良好,可用98%浓硫酸处理种子60min后去壳,萌发效果最好;(3)用赤霉素药剂处理不能促使新种子发芽;(4)光照可以促进该种子发芽迅速、整齐,但在黑暗条件下,萌发的速率比较慢,发芽不整齐。掌叶覆盆子种子的休眠类型属于综合休眠类型。 5.利用不同浓度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根状茎的水浸提液培养掌叶覆盆子的种子以研究浸提液对掌叶覆盆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生长与浸提液浓度成正比,而发芽率、根长、鲜重和干重在浸提液浓度为0.025g·ml-1时最大,然后随着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发芽速率和平均发芽时间与浓度成反比。研究结果显示白茅根和苦竹根状茎对掌叶覆盆子的发芽有促进作用,而对幼苗生长在低浓度时有促进作用,在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 6.在江西德兴进行野生掌叶覆盆子引种栽培及其相关田间管理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适合于12月至次年3月移栽,最佳移栽期为1-2月;苗木存放时间不应超过3天;最佳栽植密度为1m×1.5m的株行距。并在田间管理上注意除草、施肥、修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