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鱼灯光照强度对海洋中上层幼鱼视觉损伤的初步研究——以幼鲻鱼为例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光诱渔船所使用的光源已从原来的大光灯、白炽灯转化成弧光灯,光诱集鱼灯功率由几千瓦发展到几百千瓦,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集鱼灯在海面及水体中分布的光照度也相应逐渐升高,可能超过了海洋中上层趋光鱼类的适宜趋光照度。在光诱渔船作业时,集鱼灯对海面进行长时间的照射,中上层趋光鱼类、特别是视觉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的幼、稚鱼会受到一定的伤害。本研究以幼鲻为例,对其趋光性和视觉光损伤进行研究,探讨集鱼灯光照强度对海洋中上层幼鱼资源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并测定了光诱渔船集鱼灯的功率配置及照度分布,结果显示:被调查灯光围网船集鱼灯功率为148 kW,光诱渔船水平距离5m内2m以上水层的光照度为1240~21601x。2.在海上采集了体长40~60mm鲻鱼,运回实验室进行为期7天的昼夜循环光适应,白天(8:00~20:00)光照强度(500±5)lx,晚上(20:00~次日8:00)无光照0lx。实验分6个照度梯度,2种光照模式下进行,每个试验设3个平行组,每组15尾鱼,每个强度光照时间为20分钟,每分钟观察并记录鱼类行为1次。结果显示:幼鲻对光呈均等反应,较喜欢暗光,即使光源强度改变也不影响幼鲻的光反应。3.在海上采集了体长(60±5)mm鲻鱼,运回进行为期7天的自然光适应。实验分5个光照强度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试验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4尾鱼。天黑1小时后对幼鲻进行集鱼灯光照12小时,分别在光照后第1、3、7天取样进行NOS、SOD酶活力和MDA含量测定。结果显示:5000lx、10000lx、20000lx强度集鱼灯光照射幼鲻鱼后其视网膜一氧化氮合酶(简称NOS,下同)、超氧化歧化酶(简称SOD,下同)酶活力和丙二醛(简称MDA,下同)含量变化显著,视网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光损伤,光照强度越高损伤越严重,但随着光照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光损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2000lx、500lx强度光照幼鲻后视网膜没有受到光损伤。4.在海上采集了体长(60±5)mm鲻鱼,运回进行为期7天的自然光适应。实验分1个光照强度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试验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3尾鱼。天黑1小时后对幼鲻进行集鱼灯光照12小时,分别在光照后第1、3、7天取样进行固定,然后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显示:20000lx强度集鱼灯光照射幼鲻鱼,视网膜在光照后第1和第3天感光细胞变化较小,而光照后第7天变化较大,幼鲻视网膜受到了光损伤。5.在海上采集了体长(60±5)mm鲻鱼,运回进行昼夜暗光适应7天,白天(8:00~20:00)光照强度(50±5)lx,晚上(20:00~次同8:00)全黑0lx。实验分3个光照强度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8尾鱼。幼鲻在全黑(0lx)适应1小时后进行集鱼灯光照12小时,分别在光照后第1、3、7天取样进行NOS、SOD酶活力和MDA含量测定。结果显示:2000lx、10000lx、50000lx强度集鱼灯光照射幼鲻鱼后其视网膜NOS、SOD酶活力和MDA含量变化显著,视网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光损伤,光照强度越高损伤越严重,但随着光照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光损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超过5000lx的光照后,幼鲻的视网膜受到了光损伤,但随着光照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光损伤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部分损伤是不可恢复的,光强越强,对鱼视网膜的损伤越严重。由此推测,在灯诱作业过程中,海洋中上层鱼类的视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仔、稚、幼鱼;同时,经常栖息于光线较弱水层的趋光鱼类,其视网膜更易受到损伤。因此,光诱渔船集鱼灯的配置功率不宜过高,否则对海洋仔、稚,幼鱼资源会产生不利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捕捞产量,对经济和海洋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其他文献
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弥补捕捞的不足,维持生态平衡并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而复合生态养殖拥有环保,产量高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必然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形式。稳定同位
本论文以军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成功克隆了军曹鱼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sFactors-Ⅰ,IGF-Ⅰ)基因序列,并对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