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加速推进科学普及行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创新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现阶段,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政策导向不均衡、地理位置差异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创新发展还存在诸如区域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不协调、创新系统协同效应整体较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协同创新理念出发,通过构建创新系统,结合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以中国各省域2000-2019年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耦合分析法、空间计量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灰色关联分析法与产业集聚分析法等相关数理方法,找寻中国各区域协同创新的时空与集聚异质性特征,并基于上述特征,进一步探索区域中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的时空与集聚异质性,得出高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的演变关系及时空与集聚演变规律,以此来对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框架的建立:本文以协同论、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理论、高技术产业创新理论为研究基础,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的概念分析框架,沿着“框架构建—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的思路框架,遵循“文献理论研究—创新系统与评价指标的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时空与集聚异质性分析—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时空异质性分析—高技术行业集聚异质性分析—高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演变规律分析—时空与集聚演变规律总结—对策建议”的行文路线,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逻辑推理、空间计量经济学实证等手段进行研究。2.区域协同创新现状与协同创新异质性的发现: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辨析中国区域协同创新的时空与集聚异质性特征。第一,在区域协同创新时间特征中,中国创新投入与创新环境协调度、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协调度整体向好;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的协调发展会滞后于创新环境与创新投入的协调发展,滞后期5年左右,其中,发达地区的滞后周期会短于欠发达地区。第二,空间与集聚特征中,各区域创新投入与创新环境协调度、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梯度变化趋势,其中,泛长三角区域的创新中心产生“扩散效应”,泛珠三角区域的创新中心产生“虹吸效应”。3.高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时空与集聚异质性:基于泛长三角区域与泛珠三角区域比较,来分析区域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异质性在时空与集聚中的演变。研究发现:第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特征与区域协同创新在空间特征上相似,但在时序特征中有差异,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内未出现明显的滞后性;第二,将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区域创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分析,找出高技术产业创新中与区域创新关联度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第三,泛长三角区域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未出现某一区域某一行业单一集聚效应,泛珠三角区域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细分行业中“通信设备制造”在广东省出现极端集聚的现象;由此推断:高技术行业发展阶段异质性导致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异质性,进而引致区域协同创新时空与集聚异质性,最终影响整体的协同创新。4.高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时空与集聚演变规律及解决途径:第一,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之间,需在营造创新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创新投入支持,才能得到同效的创新产出,最终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第二,集聚、虹吸、单一的增长极发展模式只是过渡阶段,当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展速度与竞争力必然会减弱,此时若不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创新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只有积极寻求合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削弱增长极的“虹吸效应”,发挥“扩散效应”,才能使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