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科学成果评价问题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wang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科学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也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与源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基础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新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大多与前期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有关。因此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强。随之而来,基础科学成果评价也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总水平还有利于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发现优秀科研人员、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起步,主要是依照国外的先进的评价模式而制定,国内较早引入了SCI评价方法,但是由于SCI自身的缺陷性和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我国不得不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与此同时也根据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立同行评议体系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而评价体系的建立发展本来就是不断的探索,本身存在先天的缺陷,加上我国基础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基础科学成果评价存在量化评价方法与同行评议方法关系倒置;评价的效果与评价的目的相违背;评价者主体错位与评价者的共谋等不合理的现象。我国当前基础科学成果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公平、合理、高效的评价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并且由评价引起的学术腐败、评价混乱状态严重影响基础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正常研究环境。文章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要方法中分析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制结合后产生的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先进经验,认为解决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问题必须加强立法;引进第三方评价;构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问题虽然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有很大关系,但是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发展水平和国情逐步摸索、探索,完全完善的体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评价方法的改善中尽量减轻体制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公正、合理、高效的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就要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我国基础科学成果指标评价体系,以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又快又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铺垫介绍了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概念和类型以及人们容易与道德相对主相混的其他概念。重点介绍了个人道
<正>1944年2月1日,彼埃·蒙德里安在纽约去世。在随后的几天里,他的友人、艺术家哈利·霍尔茨曼(Harry Holtzman)与弗里茨·格拉尔内(Fritz Glarner)就为其位于第59街的画室
现代技术在各个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技术的时代。人们开始深思现代技术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其中马丁·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技术的追问尤为显著。他超越流行的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及原则的总称。法律与伦理的关系决定了对劳动法的研究离不开伦理和道德,然而当前从伦理的视角对我国现行劳动法进行系统的研究还较少,这对于
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民主问题始终占有突出的地位,受到普遍的关注。特别是在当今中国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建设与实践和创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兼具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理论体系。其真理性主要表现在:它在形成上具有客观性,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发展上具有开放性,结构上具有系统性,实践上具有可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