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15~20%)、x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1%)。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NMG-L0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6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7号染色体的短臂端7p15.1—7p15.3区域。选取该区域的9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6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Ⅳ:2在D7S629,Ⅳ:16、Ⅳ:17在D7S526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D7S2457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LOD值5.39(θ=0)。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和D7S526之间的12cM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DFNA5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家系表型共分离的1个新的突变位点—Ⅳ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100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DFNA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100bp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家系病人的RNA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8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DFNA5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