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症型耳聋基因的定位与突变筛查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是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其中有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引发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表明,耳聋有着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涉及众多的基因。尽管耳聋基因的发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有未知的耳聋基因等待我们去发现,对已知耳聋基因的功能仍需深入研究。对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以及它们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无论是对阐明人类听觉功能的分子机制,还是对耳聋的临床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7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15~20%)、x染色体连锁遗传(DFN)和线粒体突变(小于1%)。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经典的连锁分析的方法,对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大家系NMG-L024,进行了相关耳聋基因的定位研究和突变筛查。该家系6代相传,患病个体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感音性进行性耳聋,患病初期为高频下降,逐渐引起全频下降并最终耳聋。实验采用常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7号染色体的短臂端7p15.1—7p15.3区域。选取该区域的9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的研究,利用其中的6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作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患者个体Ⅳ:2在D7S629,Ⅳ:16、Ⅳ:17在D7S526的位置上发生了交换,在D7S2457的位置得到了最大的LOD值5.39(θ=0)。从而将该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7S629和D7S526之间的12cM区域。在此区域当中,DFNA5被作为首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通过测序的方法,我们在DFNA5基因中发现了与NMG-L024家系表型共分离的1个新的突变位点—ⅣS8+4 A→G。我们对整个家系和选取的100个纯音测听正常人对照进行了该位点的酶切检测,均证明了只有家系中的病人发生了该位点的突变。同时,在DFNA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前后100bp的区域内没有发现别的突变位点。家系病人的RNA反转录试验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到了外显子8的缺失。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家系定位的正确性。DFNA5基因的功能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确定的结论,我们希望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揭开该谜团。
其他文献
我与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刘全贵校长早在参加工作之前就是相熟的好友,刘校长的工作经历颇带几分传奇色彩。1993年从学校毕业后,他是个多才多艺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也很得
随着航空电子体系的日益发展,需要航空电子系统处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光纤通道具有低CPU占用率、高带宽、连接距离大等独特的性
蛋白质糖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如对蛋白质的折叠、运输、定位和功能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蛋白质糖链结构异常有关。目前,糖蛋白质
节点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很多传感网应用的基础。大量传感器节点由于小型化、低功耗等特点,需要通过节点定位算法来获得自身位置。传感网部署环境的差异性
目的 观察转移相关蛋白2(MTA2)、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组织及转染MTA2siRNA喉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黄龙病,其英文以汉字拼音Huanglongbing命名的柑橘病害,由内生的、只在筛管细胞生长的、难培养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所引起,目前我国只发现亚洲种韧皮部
双站SAR是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分置于不同平台上的新型SAR系统。较单站SAR而言,双站SAR构型灵活多变,接收机可以隐蔽工作,安全性好,并且可以获取地物不同角度的散射信息,在军
本文采用平板升华法对采自大庆油田的油井油水混合物、油田驱油水及石油污染水体的4个样品进行了对多环芳烃——菲具有高效降解活性菌株的分离筛选。根据形成透明圈的速率和
与以地址为中心、侧重端到端数据传输的传统网络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涵盖了数据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复杂任务型网络。面向应用的特点给无线传感器网络的QoS研究
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具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该地区陆相地层发育完好,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主要的陆生化石主要采自中侏罗世的九龙山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