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不仅以农立国,而且以孝治国。为有效地适应农业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传统中国社会把家庭作为最重要的运作单位,作为农业经济生活的核心。为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和延续,把“孝”奉为治家、治国的圭臬。
孝被看作最重要的德行,超越于诸善之上。儒家思想又被称为“孔孟之道”,可见孔孟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本源。孔子使孝思想系统化并上升为“道”,孟子将儒家孝道观发扬光大。作为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主流思想的源头,孔孟孝道观对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之大之深是不言而喻的。儒家孝道观确定了家庭对老年人的抚养义务,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已逐渐向工商社会转化。尤其是在中国提早进入老龄社会的今天,在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子女侍奉父母已力不从心。一方面是“孝”的观念仍左右着中国人的代际相处模式,另一方面是代与代之间对“孝”的认知存在差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传统孝道的实施逐渐变得难以为继。本文旨在厘清“孝”的涵义,尝试从代际认知差异的角度,探寻孔孟孝道观对中国人代际关系的影响。
量表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工具,其信度与效度会直接影响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为确保量表的观点真正出自孔子和孟子,研究者选用《论语》和《孟子》为基本文献,选出其中所有提及或论及“孝”的语句作为量表的基本资料。采取先宽泛后概括的做法选取语句,参考各家译本,经过比较分析后,将类似的内容合并,再概括成词。用专家评定法选取问卷题目,形成初始量表。采用7点记分法测查被试对孔子、孟子孝道观的认同程度。通过因素分析,取得孝顺双亲(因子1)、顺应悦亲(因子2)、敬爱祭念(因子3)、孝的观念(因子4)等四个因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①性别:男女在总体孝道观认同度上没有差异,但女性对孝道观的认同度显著高于男性。②婚姻状况:已婚被试对孝道观的认同度更加高,对孝的观念认识更深刻。⑧年龄:在因子4“孝的观念”上,30岁以下与30-55、56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均差异显著,“30-55”和“56岁以上”则没有显著差异。说明30岁以下的被试对孝观念的认识不如30岁以后的被试那么深刻。因30岁以下的被试未婚的较多,这种差异可能与婚姻状况有关。④家庭结构:“与子女同住”和“与父母同住”的被试对“孝的观念”的认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与“子女同住者”对“孝的观念”认同度要高于“与父母同住者”。研究结果表明,老人与晚辈间在认知方面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孝道观念”上,这或许便是导致代际冲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