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河岸缓冲带能够通过一定宽度的水-土壤-植物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质的削减。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大规模河道渠化,河岸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河岸缓冲带的水质净化功能丧失殆尽。研究河岸缓冲带的水质净化作用以及生态护岸技术能够为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总结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河岸缓冲带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通常是由于其在河岸土壤及落叶层发生的沉淀、渗流、滞留和吸附等作用。河岸缓冲带对氮去除机制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反硝化去除、微生物摄入、土壤吸附等过程,植物吸收和反硝化作用是河岸缓冲带去除氮的主要作用。河岸缓冲带对径流中磷的净化机理主要是土壤和沉积物吸附、沉积作用、植物吸收、微生物吸收。与氮相比,河岸缓冲带对磷的截留转化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
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效率与土壤类型、植被组成及生长状态、缓冲带宽度与坡度、季节以及水文条件有很大关系。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会影响反硝化作用的效率。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决定土壤的渗透能力和吸附能力。各种植被类型的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都有明显的效果。林地相比草地对氮的去除更有效。植被的生长状况对河岸带净化水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季节会使河岸带污染物截留转化效率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季节对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影响而引起的。水文会显著影响对氮素的去除效果。
各种生态护岸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护岸技术有显著的水质净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