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土地整理工作从2000年规范化运作阶段开始,投入土地整理资金近30亿元;实施并竣工土地整理项目973个,开发整理土地13.61万hm~2,新增耕地3.85万hm~2,年均新增耕地4275hm~2,实现了年度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各项建设用地创造了条件。但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项目目标单一,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甚至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更不用说有效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效益了。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形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发展实践赋予了土地整理更多的目标定位。尤其是当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土地整理工作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提出了更高标准,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土地整理的资金投放力度,这些都要求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多目标系统的综合效应。可持续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时代需要。首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土地整理工作将以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和为民服务为理念。土地整理规划和项目布局将首先考虑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整理中保护、在保护中整理的原则,围绕“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这个目标,坚持“四个结合”:即把土地整理与增加耕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服务好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服务好优势产业发展,服务于特色产业培育,提升土地整理水平。其次,土地整理作为一项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创造基础条件。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渝办发[2007]250号)明确提出土地整理应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服务。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已成为现阶段土地整理的时代特征。可持续土地整理需从土地整理功能区划和合理的工程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土地整理功能区划是从长远的时间的角度考虑不同区域未来的产业功能。而工程设计是在围绕项目区所在区域的产业目标、生态目标、经济目标,进行合理的工程布局和工程设计。土地整理功能区划是实现土地整理工程可持续性的前提,工程设计时实现土地整理工程可持续性的技术保障。因此本文侧重从土地整理工程的可持续性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本文在吸取以往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来“一刀切”的设计模式,选取了重庆市沙平坝区曾家镇、永川区临江镇、丰都县保合镇及酉阳县兴隆镇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样区。本文从功能区划和工程设计两个方面对土地整理工程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实现土地整理工程可持续性的设计思路首先是明确项目所在省、区(县)的宏观层次土地整理功能区划。其次是在区域土地整理功能区划的指导下,明确整理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统筹考虑整理区在整个区域内所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功能和效益,明确整理区的整理目标,进行整理区微观层次的土地整理功能区划。最后是在明确两个层次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自然因素,兼顾整个区域、流域或行政区域之间的灌溉排水工程、交通道路工程状况,选择适宜本区域的土地整理方式。(2)根据重庆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状况,将重庆市土地整理功能区划分为渝中都市农业整理区、渝西南西北产粮整理区、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整理区、渝东北东南特色农业整理区四个区域,分析了各个农业区域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目标和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在每个农业区选择了一个土地整理样区,对各个样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个样区微观层次的土地整理功能区划及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