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15中国人权白皮书关键词之审判权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th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审判权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从人权的视角并按照中国的人权白皮书中的描述研究审判权,则是中国人权实践和人权理论发展新成果。本文从追溯中国传统专制社会司法体制和司法文化中的审判权着手,运用“关键词”这一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指明从传统一元式的、行政从属式的审判权在人权观念的促动下,发生了向当下审判权观念的变化。如果说传统司法语境中的审判权是国家公权力在治理过程中现实化的选择,那么在人权观念普世化和人权白皮书制度常态化的当下,至少在人权白皮书的规范下,“审判权”逐渐向“公正审判权”过渡。与之同步,审判权的国家公权力特质,也在公正审判权所赖以建立的公民权利的监督和互动下,不断变化,不断完善。此种变化和完善,在审判权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中得以体现,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何为关键词、关键词具有的文本和方法上的特殊性以及关键词的语用、语境、语义分析进行论述分析。第二部分是对作为关键词的“审判权”从历史源流上的梳理以及作为关键词的“审判权”的话语变迁的梳理。该部分首先探讨我国古代审判权的效力来源,审判仪式、审判依据以及行使审判权的组织。其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审判权”、“清末变法中的审判权”、“1949—1977年审判权的发展”以及“1978—2016审判权概念的流变”的比对,把握“审判权”概念变化的规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1991年到2015年人权白皮书中“审判权”概念的比对,讨论中国人权白皮书中司法“审判权”的发展,并展望“审判权”未来走向。第五部分是对前文的总结。归纳起来看,在人权白皮书的视野下,首先,审判权“重点领域”的转移;其次,功能价值在人权白皮书当中被尤其强调;最后,从人权白皮书话语的发展变迁来看,审判程序价值在逐渐成长。
其他文献
金融外包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市场竞争策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外包开始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向业务流程外包(BPO)转变。作为国际金融外包业务的核心,商业银行离
‘新区域主义”最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反映了多哈回合谈判之路的曲折及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举步维艰。各国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参与区域贸易协定中来,导致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范
刑事侦查权是国家惩治犯罪的重要公权力。我国刑事侦查权主要由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行使。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但刑事诉讼法又赋予了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自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