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雇主与雇员的侵权责任分配模式——兼质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关于雇主与雇员侵权责任承担的规定,违背了侵权法归责原则的基本原则,不当的区分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切割,僭越了法律理论之间的界线。于法律实务中,第九条第一项“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由雇主承担”的规定,取代了连带责任的规定,更是限缩了被害人请求损失的对象范围,不利于受害人损害得到及时的补偿。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为切入口,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中心,紧紧围绕雇主与雇员的侵权责任分配这一问题,通过比较法、概念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深刻分析了民法基本理论,并以法律逻辑为根基,适当运用法律政策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调整,重新构建了雇主与雇员侵权责任分配模式,有力地批驳了现行立法思维及立法价值取向,以达正本清源之目的。   雇员在执行职务时致人损害,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侵权行为,在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雇员是在履行雇佣合同义务中致人损害的,本文正是从雇佣合同这一法律关系出发,在对雇佣关系进行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先后批驳了转承责任、无过错责任等通说,在确立了雇佣关系的本质是合同,雇主的选任、指示监督义务属于合同范围内的义务后,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共同体”而推导了雇主与雇员对外的连带责任,确立了雇主与雇员的追偿责任,使过错原则重新回归到了雇主与雇员责任分配模式中来。   全文共分为七部分,具体说来有: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提出了问题与困惑,指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关于雇主与雇员侵权责任模式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现行第九条规定的雇主与雇员的责任模式做个简单的介绍;从第四部分开始,本文开始针对问题进行可行性的论证,通过第四第五两个部分,对雇员在从事职务行为过程中致人损害这一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分析,以及对雇主和雇员在雇佣合同内外的权利与义务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于第六部分构建雇主与雇员的侵权责任模式;在最后一个部分,即第七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最终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好比社会机体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四个“齿轮”,是四位一体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取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目前来讲社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民事执行财产调查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满足民事执行实践的需要。为解决民事“执行难”,即“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的财产难寻,协
随着生物、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形式如计算机软件、功能基因、商业方法等纷纷要求获得专利保护,传统的专利客体范围似乎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