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生土窑居是由远古穴居形式演变而成的近现代人居住宅,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生活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赋存于生土之中的传统窑居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几乎不消耗传统能源,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符合现今提倡的绿色建筑要求,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能耗住宅、能源自维持住宅;除了其特有的生态优势外,传统生土窑居以自支撑土拱构成结构体系,安全稳固、经久耐用,即使处在地震多发区,也有屹立百年不倒的范例。传统生土窑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独特的生态优势、力学特性以及丰富的科学内涵。然而,传统生土窑居在长期的建造实践中并未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调查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传统生土窑居会发生严重的破坏。现存传统生土窑居仍有大量在役,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将会直接影响窑居住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对于传统生土窑居地震响应方面的研究依然较为匮乏,已有研究极少涉及窑居结构尺寸因素对地震响应的影响。因此,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亟需开展地震作用下传统生土窑居动力响应的研究工作,剖析尺寸因素对生土窑居地震响应的影响。综上本文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窑居建筑结构安全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4BAL06B03)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实地调研获取豫西生土窑居结构尺寸的数据,以调研所得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传统生土窑居覆土厚度、窑室跨度、窑腿宽度的取值范围;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地区传统生土窑居尺寸数值分布较为集中,离散程度小,形成了一定的建筑形制。(2)进行豫西传统生土窑居区原状黄土力学性能试验,获取原状黄土密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等基本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豫西窑居区土体在窑居深度范围内为黄土状粉土及少部分的黄土状粉质粘土,土体土质较为均匀,土体性能良好。(3)建立生土窑居动力分析模型,探讨模型人工边界的建立,推导地震等效节点力的计算公式并实现粘弹性人工边界下地震荷载的施加。以经典lamb问题及外源波输入问题为例进行验算。经验算:所建的生土窑居模型及地震荷载的施加方法合理有效。(4)采用分块索斯兰法对生土窑居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生土窑居隔离体的固有频率及振型特征。生土窑居隔离体基本自振周期为0.6243s,低阶振型为沿自由面法线方向的整体振动,高阶振型为窑背覆土的局部振动;横向振动对窑居影响较大,振动过程中窑背及窑腿部位振动最为剧烈。(5)输入横向地震波对生土窑居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出窑居结构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作用下生土窑居偏于安全,而罕遇地震下则极易发生破坏。地震作用下窑居结构各部分变形较为一致,但处在一个复杂的应力状态;地震响应沿进深方向由内至外有放大效应,中部窑室近崖面部位动力响应最大,其中拱脚、拱间以及窑腿脚部地震响应显著,是窑居的薄弱部位。(6)以生土窑居覆土厚度、窑室跨度、窑腿宽度为变量,计算分析尺寸因素对生土窑居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覆土厚度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拱顶土体的受力,但过大的覆土厚度可能会使拱顶土体产生破坏;较小的窑室跨度可使拱顶土体保持受压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拱顶土体受力状况;随着窑腿宽度的增加窑居动力响应减小,加大窑腿宽度可提升窑居结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