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跑步运动,由于其成本低,易于进行,是深受国内外广大人群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由于运动过程中众多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影响,目前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约为18.2%-92.4%,且对于不同跑步人群,跑步里程越多,损伤风险越大。在常见膝关节损伤预防和治疗措施中,肌内效贴被发现可能有持续刺激肌肉,改善膝关节神经肌肉控制的作用,近年来被跑步爱好者所广泛使用。本研究主要探讨肌内效贴对跑步者膝关节神经肌肉控制及姿势控制稳定性的影响,并从神经肌肉控制方面探讨肌内效贴作用于膝关节后短时间的作用,旨在为运动防护和损伤后康复提供证据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通过上海体育学院招募男性跑步者爱好者35名(年龄22.5±2.6岁,身高176.4±5.3 cm,体重71.2±7.8 kg)。本研究贴扎方式共四种:不贴(No Taping,NT),安慰贴(Placebo Taping,PT),肌内效贴有张力(Kinesio TapingTension,KT-T),肌内效贴无张力(Kinesio Taping-No Tension,KT-NT),每周随机选择一种贴扎方式进行测试,实验共四周。使用Y平衡测试研究不同贴扎方式及贴扎时间下受试者下肢平衡能力的差异;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仪被用来测量不同贴扎方式及贴扎时间下受试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的差异;Neurocom动态姿势描计仪被用来测试受试者不同贴扎情况下姿势控制的稳定性,采样频率为100 Hz。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测量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用于比较各贴扎方式和贴扎时间是否存在差异,Bonferroni校正将用于事后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将定为P<0.05。研究结果:1、Y平衡测试:短时间内不同贴扎方式在Y平衡测试前方,后内侧,后外侧,整体距离上均无明显交互作用。但在贴扎时间上(0 min,30 min和60 min)存在统计学差异,前方(F(3,32)=4.918,P=0.010,η2=0.035),后外侧(F(3,32)=7.913,P=0.001,η2=0.055)和综合方向上(F(3,32)=5.356,P=0.009,η2=0.038)测试距离逐渐增大。此外,贴扎后受试者主观感觉评分结果显示短时间内不同贴扎方式的舒适度也逐渐改善(F(3,32)=7.149,P=0.005,η2=0.050)。2、本体感觉测试:贴扎方式与贴扎时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且不同贴扎方式对短时间内本体感觉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3、等速肌力测试:股四头肌在向心收缩过程中,仅肌肉力量的峰值力矩在贴扎方式和贴扎时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3,32)=2.389,P=0.029,η2=0.050),但四种贴扎方式在短时间内峰力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心收缩过程中峰值力矩,到峰力矩时间,平均功率在贴扎方式和时间无交互作用,且短时间内四种贴扎方式无统计学意义。4、姿势控制测试:感觉统合测试中条件4肌内效贴有张力显著优于安慰贴(F(3,32)=3.173,P=0.001,95%CI=1.404-6.387);条件5肌内效贴有张力显著优于不贴(F(3,32)=2.752,P=0.012,95%CI=0.765-8.551)。尽管条件1情况下四种贴扎方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3,32)=3.543,P=0.017,η2=0.094),但事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运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贴扎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稳定极限测试中仅在运动速度综合情况下四种贴扎方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3,32)=2.864,P=0.040,η2=0.078),但事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姿势控制测试后,受试者主观评定贴扎后膝关节的舒适度结果也显示肌内效贴有张力显著优于不贴(F(3,32)=4.112,P=0.003,95%CI=0.183-1.155)。研究结论:与不贴、安慰贴、肌内效贴无张力贴相比,肌内效贴有张力可改善短时间内下肢Y平衡功能,但对健康跑步者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和股四头肌等速肌力收缩时肌肉力量无显著作用,且30min,60min内均无明显变化。对于姿势控制测试,膝关节肌内效贴扎对跑步者使用不同感觉(视觉,前庭)维持重心稳定有一定作用,但当在难度较大情况下屈伸时(支撑面突然移动和向八个方向移动身体重心),肌内效贴产生的拉力和对本体感觉的作用不足以改善此情况下姿势稳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