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饲粮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饲粮资源,特别是蛋白饲粮的短缺与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饲粮蛋白质是反刍动物营养的关键营养源,但由于豆粕等蛋白饲粮价格昂贵,成为影响养殖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尿素循环代谢功能,瘤胃微生物能够利用尿素等非蛋白氮(NPN)作为氮源转化为蛋白氮供家畜应用。因此,在反刍动物饲粮中合理添加NPN能够降低蛋白质饲粮的饲喂量,这样既可节约紧缺的蛋白质资源,又可极大降低养殖饲粮成本。本文围绕后备奶牛、西杂牛、牦牛开展缓释尿素添加饲喂试验,旨在为反刍家畜饲养生产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试验一为探究饲用缓释尿素对模拟瘤胃体外发酵及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本试验以饲粮中添加0、1%、1.5%、2%四个水平的缓释尿素作为试验因子,添加到西杂牛瘤胃液中进行体外发酵,测定四种不同饲粮的发酵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缓释尿素添加比例的增加,饲粮快速产气部分产气量逐渐降低,而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和理论总产气量逐渐升高,不添加缓释尿素组的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速率显著低于2%缓释尿素添加组(P<0.05)。试验还发现,1%的缓释尿素添加组发酵72 h后底物降解率和总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而甲烷产气量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同时其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最高,说明饲粮中1%缓释尿素添加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饲粮利用效率。综合经济利益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考虑,实际生产中后备奶牛饲粮中缓释尿素的添加比例为饲粮干物质的1%最适宜。试验二选取16头体况良好,体重322.5±39.4 kg的10月龄健康荷斯坦后备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U0)、1%(U1)、1.5%(U1.5)、2%(U2)的缓释尿素,按照NRC(2001)推荐的后备奶牛日增重(ADG)800 g营养需求调制配方,试验期75天。试验结果发现:2%添加组后备奶牛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特征,而1%和1.5%的添加组血常规生理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饲喂含1%和1.5%缓释尿素的饲粮组后备奶牛日增重显著高于0和2%缓释尿素添加组(P<0.05)。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随尿素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血清尿素氮(BUN)浓度U1.5组低于U0组和U2组,而U2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高于其他3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11.5%的缓释尿素不仅不会对后备奶牛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能够获得最大的日增重,节约后备奶牛养殖成本。试验三为探究异地育肥牦牛模式,对比西杂牛在同等条件下补饲缓释尿素对血液生理生化和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体重相近的8头1岁西杂牛和8头4岁青海牦牛分别分为两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饲喂缓释尿素(NPN),添加比例分别为1%(LNPN)和2%(HNPN)。结果发现:牦牛与西杂牛均在LNPN条件下表现出最高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最小的料重。不同饲粮条件不会对牦牛与西杂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造成显著影响,但是牦牛血液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显著高于西杂牛,其中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与西杂牛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牦牛在低海拔地区进行异地育肥的过程中造成MCV适应性的增大和变异,但对其运输O2的能力不受影响。牦牛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球蛋白(GLB)高于西杂牛,说明牦牛比西杂牛具有较高的氮利用能力。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西杂牛和牦牛育肥饲粮中添加1.0%的缓释尿素替代饲粮蛋白是可行的;而且低海拔异地育肥牦牛不会对牦牛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综上对反刍家畜后备奶牛、牦牛及西杂牛的缓释尿素添加饲喂试验研究发现,当在后备奶牛饲粮中添加2%的缓释尿素时降低了后备奶牛的采食量,影响其生长性能,而对牦牛和西杂牛则不受影响。后备奶牛、牦牛和西杂牛均在缓释尿素添加比例为1%时获得最高的日增重。应用体外发酵技术对四种缓释尿素添加饲粮的研究发现,当缓释尿素的添加比例为1%时能够显著提高瘤胃液底物降解率和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显著降低甲烷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以综合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考虑,实际生产中后备奶牛、西杂牛和牦牛饲粮中缓释尿素的添加比例为饲粮干物质的1%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