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祀祖先是一个极为古老的传统。新石器时代,祭祀性建筑分布地域广泛。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祭祀祖先的建筑应起源于这一时期。本文以考古中发现的建筑为着眼点,从墓葬、祭祀遗迹和出土物三个方面来把握建筑的性质,对新石器时代的祭祀建筑遗址进行了一番考察,对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发现的宫殿建筑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结合历史文献材料和甲骨文材料,探索祖先祭祀在建筑实物上的反映,追索祖先祭祀的起源,总结自新石器时代至晚商,祭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齐家文化、阿善文化的祭祀性建筑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周边地区主要采用“堆土为坛”和“堆石为圈”的建筑形式。在这些建筑附近往往有墓葬、祭祀坑、燎祭遗迹等现象存在。这二种建筑形式的墓葬埋入时间和数量因自身埋葬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新石器时代对祖先的祭祀主要表现为对逝者的尊重。良渚文化先民在大型祭台上掩埋墓葬,红山文化先民在墓葬上面堆石为圈,这种对逝者葬地的固定或标识,包含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这一时期,祭祀祖先是与祭祀自然神祗一起,在相同的地点进行。但始终未能从自然神祗中分离出来,未能成为单独的神祗。 夏商时期,周边地区仍有与新石器时代形制类似的祭祀性场所存在。 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祭祀建筑实际上遵循着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有屋宇建筑传统。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室建筑,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为代表。文献可见周代已经拥有成熟的宗庙制度,此前,具备宗庙功能的宫室建筑即已存在。随着社会步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祖先获得了与神灵同等的地位,接受人们的奉拜,并拥有了一套特定的祭祀礼仪。 二里头文化早期,祖先拥有了单独受祭的宫室建筑,多个先祖的墓葬共处于一座大型宫殿建筑中。二里头文化三期时,似乎出现了“寝殿而楹”的制度,王过世后其生前办公的宫室建筑便成为自己的墓所和受祭的宗庙。 殷商晚期,出现了专门的王陵区和祭祀先王的宗庙建筑群,王的陵墓和宗庙分离。商王频繁的在王陵区和宗庙建筑内举行祭祀活动,并成为日常理政的重要内容,祭祀祖先达到了前所未及的顶峰,甚至超越了对自然神祗的崇拜。 本文认为,自新石器时代到殷商,始终存在祖先和自然神共处一处,共同接受后人祭祀的情况。新石器时代,墓葬往往位于祭祀性建筑之上或其附近。二里头时期,在宫殿区北部,贵族墓葬区和坛墠区共处一处。殷墟丙组建筑多为规则的长方形、方形,基址础石有限,祭祀遗迹众多,似是以祭祀自然神祗为主的综合性祭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