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塑造占据半壁江山,并且多为正面的,即“榜样”。榜样人物在教科书里不断地重现和被改写,命运各不相同,构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榜样群像变迁图景。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主要有政治领袖、英雄模范、知识分子、古代杰出人物和青少年榜样等几种类型,他们不仅担负着思想道德教化的任务,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教化的重要载体。教科书具有历史承继性与时代适应性。本文依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6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和相关的图文集,对其中的513篇榜样人物课文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尝试透视人物塑造背后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及内在逻辑,探寻教科书榜样塑造承继与变迁的根源。一方面,从历史的视角看,教科书榜样塑造与意识形态的历史迁移保持内在一致,体现在对榜样人物国籍的选择、榜样课文使用的话语和对特殊类型榜样的强调等方面。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榜样塑造共同建构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凸显“我们的一切都是新的”;1963年,榜样是国家基本政策的宣传者,是配合政府疏散城市就业压力的“共产主义接班人”;1979年,改革开放之风兴起,教科书聚焦于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重塑,因应了科教兴国战略,也是“文革”泛意识形态化后寻求的新教化方式;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取向被重申,但榜样趋向柔化和平民化,意识形态教化开始隐匿,旨在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建设;21世纪,教育回归生活呼声渐高,榜样塑造进一步调整,政治领袖和英模淡出、青少年形象生活化和女性榜样增加,同时传统劳动话语消弭。另一方面,从类型化的视角看,政治领袖群体的横、纵向排序体现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轮替;英雄模范的叙事方式转变、年代感弱化和匿名化趋势则体现了社会文化变迁下意识形态的某种妥协性;知识分子塑造特征保持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相一致,价值取向彰显国家意识形态居高临下;青少年榜样体现成人视角赋予儿童的政治期待,也是男权社会主导下性别意识形态现状的投影,新世纪始才有所改观;古代榜样塑造服从现代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国家利益至上、科学主义取向等国家意志的声音如影随形。教科书运用知识量、比例的分布以及重复度的差异来强化人物背后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通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榜样塑造的再脉络化,可发现意识形态教化功能的逻辑。首先,阶级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型的时代背景是教科书榜样塑造承继与嬗变的宏观原因;其次,社会转型促使教育发生变革,榜样教育常被用于政治宣传、教化,又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其变迁是教科书榜样塑造变化的直接原因;最后,一系列课程标准、教材大纲对教科书榜样塑造具有政策指导性意义,是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可视”的显性依据。在现代改革的背景下,以“榜样”形象为切入点,梳理新中国成立来小学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教化的脉络,能更辩证地审视教育与权力、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