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来自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日趋增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的上升导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往高投入、高消费、重视数量化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需要要素、资本和创新带动的演进过程和关键阶段。因此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急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如何同时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服务业具有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作用以及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驱动力,如何制定相关政策有效发挥金融业的作用是每个地区在现阶段都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基于这些背景,本文首先查阅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文献,从其中了解到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其中蕴含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关系;然后对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进一步从金融结构、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三个方面探讨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同时从产业区位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一系列产业结构升级定理来梳理产业结构升级相关基本理论;总结出金融集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路径及方式,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促进的影响主是要通过金融集聚的资本形成和催化、资源的配置、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子行业的综合影响等几方面的机制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接着本文采用2009-2018年十年时间为观察期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区位熵来考察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金融三大子行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集聚化过程、现状及区域差异,将产业结构升级化分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来分析,用泰尔指数衡量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以及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十年的产业结构升级上述两方面的发展进程、现状及区域差异;为验证本文的猜想,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将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指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金融业三个子行业的集聚程度作为解释变量,并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干预、科技投入、城镇化水平、智力因素以及社会需求等七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在数据分别通过了描述性统计、单位根、相关性矩阵检验后建立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用STATA软件做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测度了金融集聚作用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程度后,再利用个体效应模型对31个省市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结合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本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
  现状分析显示全国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集聚程度在近十年的变化都是趋于逐步提升了,2009年金融业的集聚主要集中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的金融业集聚程度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大部分内陆地区金融业集聚都有了显著提升,基本与沿海地区追平,金融业较十年前发展的区域更加均衡,但总体规模上仍有提升空间。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大部分省区市的产业结构高级程度已基本达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形式,仅有少数地区还应加强,但产业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与我国中西部、东北欠发单地区。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展现出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金融三个子行业中保险业的集聚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低于银行业证券业。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下,沿海地区的金融集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较我国内陆地区更多,金融业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配置作用更强,其中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其金融集聚程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在全国是最高的,其次是北京,这也进一步也说明了金融业的发达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着良性影响。最后本文基于理论、现状和实证的结论,在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全面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应在优化金融业的基础上指导金融发展,着重提出关于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强创新能力、推进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城镇化发展,以促进金融集聚,提高社会直接融资占比等政策建议旨在促进经济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作用,促进实现协调发展,维持各行业互惠互利,形成和建立区域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策组合,实现健康、良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式。
其他文献
"村改居"建设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通过"村改居"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空间、集聚城市发展要素,城镇化率逐年升高。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偏重于土地城镇化,人口被动市民化问题突出,即使是"村改居"社区的居民也呈现出被动市民化问题,市民身份认同度低。同时,"村改居"社区治理成效偏低,未发挥促进居民城市融入、增强市民身份认同的平台作用。上述问题加剧社会不稳定风险,严重阻碍城市融合发展。2016
学位
传统公共品理论认为,政府是公共品供给的唯一高效率途径,可以避免私人供给的"公地悲剧"与"搭顺风车"现象。布坎南等学者对于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的区分,为私人供给公共品提供了可行性方面的理论契机。英国灯塔与现实中政府供给出现的"失灵"现象,更加促使人们思考私人参与公共品供给的必要性。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与共享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而衍生的共享停车服务进入公众视野。共享车位面向社会公众服
学位
目的:探讨髋臼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髋臼软骨肉瘤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CT和MRI表现特点,对病变范围的显示能力和对治疗方案制定的价值。结果:临床以患侧髋关节渐行性疼痛加重伴跛行为主诉,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为3.34月;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7.27±11.891(30~69岁),左侧19例,
采用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食品接触材料中热环境下双酚A的释放机理及降解动力学,发现双酚A型聚碳酸酯可在130℃热氧老化条件下发生降解析出双酚A。当老化时间在0~120h之间时,双酚A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高,120h之后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略有降低,热氧老化120h,BPA的含量最大,达到495mg/kg;热氧老化168h,BPA含量为442mg/kg,较热氧老化120h有所降低。聚
期刊
财政运行效率既是地区经济、财政可持续发展强调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和地方债务风险膨胀的内在核心。本文基于财政运行效率,重新讨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地方债务风险的关联影响和依赖条件。债务风险作用机制理论表明,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和政府职能框架下,地方政府的发展融资化和资金债券化进程加快,促使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如果无法保障财政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将造成政府财政运行困难,地方债务风险恶
学位
自1994年分税制实行起,为弥补国家财政支出不足,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便通过举债融资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刺激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在此阶段,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公共投资刺激计划,该计划虽有助于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爆发性增长的态势,以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出现多种问题,从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放眼当下,
学位
分税制改革重新建立了央地财税关系,初步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争,分税制成为了当时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从当今视角来看,分税制后续配套改革并未跟上,导致财政收入增长质量逐步下滑、地方财政资金收不抵支的问题突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两级分化现象明显等问题。一方面,我国处在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亟待解决、2万亿元减税降费的国内大环
学位
基于我国当前政治集权、财政分权的特殊治理结构下出现的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与我国特殊地理环境、历史因素造成的地区要素禀赋空间异质性现状,本文以中央促进地区要素流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地方政府财政政策工具持续干预要素配置的“经济人”偏好行为的矛盾为契机,在梳理分析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研究、要素空间流动研究及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与要素流动的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基本行为逻辑
学位
自2015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在纵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延伸,在横向上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同时加速农业与要素资源的融合,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和新形势。各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开展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农业产业融合,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发展的融合路径和方法策略。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省份,一方面是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