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作为汉语句子语义成分投射在句法平面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黏着、定位的特点,其构架句法结构的“经络”作用不可或缺。整体而言,介词多与体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表达处所、时间、对象、目的、原因等语法意义,主要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对本体研究而言,还是对汉语作为目的语的语言教学而言,介词皆被视作一个极其重要的语法项目。就后者来说,介词习得研究尚十分薄弱,即使是个案研究也不多见。我们选取《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为、为了”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一组介词偏误现象的分析,以点带面,进一步明确介词习得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加强介词教学的统筹安排,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课堂效率。文章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对该组介词进行了辨析,讨论了二者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异同,刻画了简明、实用的语法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偏误分析、中介语等理论,系统梳理了我们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到的467条(其中“为”282条,“为了”185条)有效偏误语料。将偏误类型概括为“遗漏、误加、误代”三类,并尝试主要从语言内部因素(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复杂性、母语负迁移等)方面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外部因素(教师、学生、教材),进一步对介词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