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子中学是一种单一性别的教育模式,是女性问题研究和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特殊场所。二十世纪初,“女权运动”催生了“第一代”中国女子中学,实现了女子教育从无到有的飞跃。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化,男子与女子均能在普通学校内获得统一的教育,女子中学的意义已悄然发生改变一一由女子受教育的场所蜕变成女性视角下的素质教育,也即“因性施教”。然而必须意识到的是,尽管“新一代”的女子中学已经得到初步发展,但其中女生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女子单一性别教育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此背景下,女子教育到底应当何去何从?本文从社会性别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X女子中学的实地调研,呈现并探讨当代女子教育模式对女生的社会性别构建的影响,以期对当代女子教育提供建设性方向。本文首先通过访谈及文献资料的调研,建立了女子中学在办学环境、时间作息、课程设置及教师心理等背景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贝姆社会性别量表对女子中学的女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中学,该女子中学的同学男性化、女性化及未分类的社会性格特征均更为显著,而双性化的性格特征较弱,而上述性格特征外在表现为更强的领导力与更多的艺术类才艺,但也导致了和异性的相处能力弱等弊端。为了进一步揭示导致这些性别特征的原因,笔者对女校学生与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女校已经针对女生特点,设立量身定制的课程,可使得女生更加了解自身并“无异性压力”地提升综合素质。但是,女校的女性化课程设置与高考脱节,女校老师仍无法完全匹配新时代女生的性格特征,女子教育仍存在断层现象,使得女中的教育成果距离理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女子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性教育”也应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女中教育应进一步争取政府支持,使得女子教育是持续的、无间断的,女校中教师应根据女生的社会性格在教育观念及方法上进一步完善,而异性之间的交流问题也应纳为女校的心理疏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