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随着要素禀赋供给优势的转化而不断优化升级,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不可忽略地来源于对外部门的发展,汇率作为影响对外部门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变动必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日本的经验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日元大幅升值确实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引起了日本产业的海外转移,另一方面促使日本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因此本文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基于汇率视角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以往对汇率变动的经济传递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探讨的研究内容庞杂,数量繁多,包括汇率的价格传导效应,汇率的经济增长效应,汇率对于国内劳动市场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作用,以及最早涉及汇率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相依经济学”等等。但遗憾的是,直接涉及汇率变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研究仍然乏善可陈,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研究往往注重总量分析,而没有将汇率变动的影响细分到行业;并且传统研究以宏观分析为主,缺乏对于微观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理论分析体系,从微观层面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入手,选取若干中间变量,系统地分析汇率变动对于产业结构的整个作用机制。
论文共分为八章:
第1章首先介绍了本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思路。
第2章对于汇率变动的经济传递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分别介绍了以往关于汇率变动对于价格、产出、劳动市场、产业结构以及投资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
为了系统地分析,笔者将国内生产分为可出口的贸易品部门,进口替代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将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第3章到第6章集中在可贸易品部门的讨论。笔者在第3章中首先构建了以微观主体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策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了各种代表行业特征的变量,根据理论分析验证了不同行业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不同,而其反应敏感度正是受各种行业特征的影响。同时,笔者还单独的分析了进口替代品部门和加工贸易部门对于汇率冲击的反应,对于它们的产量汇率弹性也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笔者选取了农业、食品、纺织等9个贸易品部门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预期,并且指出9个行业产量汇率弹性落在—0.064—0.021的范围内,说明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
在基本模型即可贸易品模型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在第4章的调整成本模型中放松了假设,引入厂商改变生产计划的调整成本,进而探讨了汇率变动下产量的动态调整过程。本章的理论分析得到了两个创新性的结论:首先,汇率变动对于产量调整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不同;其次,当进口原材料投入比例很大时,产量汇率弹性可能为负。在实证研究中,笔者利用面板门槛数据模型验证了进口原材料投入比例的门槛效应,认为这一门槛值约为0.264。
基于第4章的研究,可以看出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一点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认可,因此在第5章中笔者引入了沉淀成本的概念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回滞现象进行了供求分析,并用两阶段的SUR检验验证了人民币汇率确实存在回滞现象,突出表现在1996年之后。
第6章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将非劳动力投入细分为资本投入和原材料投入,并假定厂商根据理性预期做出决策,将模型拓展后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本章的鲜明特色是填补了以往在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内生投资需求影响方面的研究空缺,并且考察了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利润加成以及资金使用成本等行业特征如何影响其固定资产投资的汇率弹性。
对于可贸易品部门的分析告一段落后,笔者在第7章单独的考察了非贸易部门的产量对于汇率变动的反应。理论分析的结果指出,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两部门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要素投入的相对价格,对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相对规模产生影响。
在第8章笔者结合前面的理论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详细的讨论了这一轮的人民币趋势性升值对于各个行业可能产生何种影响,也即人民币汇率变动将会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最后,结合中国目前的体制特征和经济现状,笔者提出了应对目前人民币升值和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的汇率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我国日后的汇率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